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技能高考或可摘掉“世界代工厂”大帽

中国因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为自己赢得了“世界代工厂”这一顶大帽。在“保八时代”,“世界代工厂”的称呼虽不光彩,但却成了GDP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如今告别“保八”,笔者以为,经济结构的转型需首先从制造业开始,即从人力培养层面,让“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转变。技能高考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可能性。

正如鲁昕所讲,技术是技能的基础,光有技术就只能当普通蓝领工人,在流水线上成为机器的附庸,完成自己“中国制造”的使命,毫无创造价值。在全球制造业的价值分配链中,中国虽份额较大、体量较大,但这完全是由庞大的工人基数堆起来的,我们并未占领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等产业链条的上游领域,而这正是中国现行职业教育重技能轻素质的培养模式造成的恶果。

若新型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技能人才高考模式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遍性实行,并长久延续,那么基于其“文化素质+技能测试”的考核方式,就将为中国广大的技术工人注入创造性思维,使制造业最核心的部分——工人发生质的提升,从而具有从根本上摘掉中国“世界代工厂”这一顶大帽的可能性。苹果公司的Iphone系列产品之所以风靡全球,就在于其设计师们揣摩到了用户心思,而不只是一味地埋头做产品。[详细]

高考改革关乎民生利益

两种高考改革,不怕不完美只怕没行动

 如今,我国拟推出“两种高考”,即技能型高考和学术型高考。这样有“蓝领”模式的高考改革,不仅把对了脉,更开对了方。学习的榜样就是德国,在欧债危机的背景下,德国青年失业率仅为7%,而法国、意大利则占到了30%-40%,对此,德国罗兰贝格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荣誉主席罗兰·贝格曾解释道,这与德国特有的双重职业教育体系有关。

不过,凡事不可简单复制,国情不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情况必须避免。就我国推行“两种高考”改革而言,仍需攻克一些难关。一者,则是要去除对技能型教育的歧视,技能型教育一直有“二等教育”的嫌疑,如这种观念未能改变,技能型高考便可能遇冷;二者,16岁就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轨迹,这看起来很美好,但在我国应试化教育的大背景下,不少16岁的孩子可能还不具备自我选择的能力,那对接的教育模式便应趁早“补课”。此外,无论是通过技能型高考还是学术型高考,高校皆不可忽视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完全功利化的教育是应该摒弃的。

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对于两种高考改革而言,则是不怕不完美只怕没行动。两种高考的模式,其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那不妨先改起来再说,再在推行中不断完善。众所周知,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那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显然是改革的必经之路。[详细]

高考改革不能“打圈圈”

高考模式要改变,观念更要改变

社会各界对高考改革寄予厚望。和任何一项改革一样,高考改革不可能照搬国外模式,只能循序渐渐,摸着石头过河。

高考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起着导向作用。高考改革无疑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新的高考模式,是首先必须正视的新课题。就基础教育而言,面临着课程设置要不要调整、还要不要进行文理分科等诸多现实问题。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如何划分技能型和学术型院校,二者的比例如何确定,都事关实际操作甚至事关教育公平。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恐怕还是观念的改变。技能型高考,说得直白一点,其实就是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有多少学生家长会让自己的孩子报考还是未知数。因为,在不少人的传统观念里,孩子上大学就是为了将来能出人头地,能谋得一份体面、舒服的职业,有比较高的收入。而参加技能型高考,某种程度上是为将来做蓝领做准备的,这恐怕是很多家长无法接受的事实。有了这样的偏见,技能型高考与学术型高考就失去了公平竞争的可能。这不仅需要技能型院校自身要不断进取,改变形象,以适应新的高考模式;政府也要加大对技能型院校的投入,使之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校园环境等方面,与学术型高等院校不相上下。[详细]

高考模式改革路在何方?

因此,比高考模式改变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应当纠正“英雄只问成绩”的错误倾向,把教学生如何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放在首位,让教育回归求真育人的本真。(文/张卫斌)


网友互动
往期回顾
编辑:程正龙 策划:程正龙 美编:袁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