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论】两江漫评 | “是人”还是“斯人”?这种咬文嚼字可以有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
近日,有网友发文《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人动了!》,称其记忆中早年学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却发现现在的课本成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引发广泛关注讨论。
对此,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相关人员表示,该出版社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过“斯”和“是”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
该话题之所以这么热,除了孟子这句名言知名度很广以外,很大程度上是“曼德拉效应”“群体记忆偏差”这些词汇太过吸引眼球。玩笑归玩笑,“时间线被人动”当然不现实,但网友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却是实打实。
在这场争论中,网友、媒体、出版社各显神通,拿出各种证据。人教社历套教材均为“是人”;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开成石经刻文是“是人”;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李炳英选注的《孟子文选》,李岚清作序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等多个版本也都是“是人”。但是,“斯人”的说法也并不少见,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于斯人也”,随手一搜也能搜到很多。有学者解释这是因为“斯人”更符合当下日常语法和人们对古汉语的想象,更何况这两个字表达的意思相同。
这场有趣的争论带来的并不限于争论本身。一方面,这场争论让更多人知道了孟子的这句名言,让更多人再次关注到我们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这样的探讨、考据、追根溯源让流传的古文更加严谨准确,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可以适用于对万事万物的探索。最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往今来那么多先贤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后“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终于成就大事。
天将降大任于无论“是人”还是“斯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撸起袖子加油干,才是我们应该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中汲取的精神。
作者:郭振
相关新闻: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or“是人”网友吵翻了 是啥让你有了记忆“黑洞”?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