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无术,来,走起!——读向泽映《记者天生是行者》
《记者天生是行者》,系向泽映“行走新闻”作品集。收录了向泽映三十多年新闻生涯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行走新闻”作品。

新闻无术,来,走起!——读向泽映《记者天生是行者》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2-10-28
1666951428357

宋朝欧阳修写过一个《卖油翁》的故事,留下一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说明将一项业务做精没有什么取巧之途,勤练习,功到手熟,练到有肌肉记忆,自然会得心应手。

最近有本书写记者这个职业,归结起来,似乎也可概括为——“新闻无术,来,走起!”

这本书名叫《记者天生是行者》,此处行者,非悟空非武松,意思就是“行走的人”。

该书作者向泽映,是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媒体生涯三十多年,搏得个浑号叫“铁脚记者”。这一职场绰号,最后被一个国家大奖项锚定增辉,那就是新闻传媒界从业人员的全国性最高奖项——长江韬奋奖。

《记者天生是行者》,系向泽映“行走新闻”作品集。收录了向泽映三十多年新闻生涯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行走新闻”作品,通过大量朴实、生动的旅行报道作品,形象展示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变迁的多彩画卷。“行走新闻”这一标签,又被向泽映自己,用了六个“万里行”(渝郊万里行、千里走乌江、峡江行、贵州高原行、川东洪灾纪行、汶川震灾纪行)做了概括,用一炼体,二炼志,三炼胆,四炼心,五炼笔来归纳了“万里行”的“功效”。

还在做见习记者时,向泽映的积极主动精神和喜爱徒步采访的“癖好”,便得到了他的领导的高度认同和赏识,当时的重庆日报破例在要闻版为他开了个人专栏“渝郊万里行”,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将“行走新闻”或称“旅行报道”做得花团锦簇,精彩纷呈。

他用自己的铁脚,与新闻要素几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 who (何人)、what(何事)和 why (何故)——做了最贴近的接触,妥妥变成了:我抢第一时间,我在新闻现场,我与采访对象零距离,我写的事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我知道最本质的原因……什么叫真相?什么叫权威?什么叫手握第一手现场材料?什么叫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无需多言,答案已在。

他的行走采访风格,与20世纪最伟大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那句“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高度契合。这样的行走,就是一种最大程度贴近真相的新闻专业伦理,质朴无华而有意义,是一种可以复制的成功之招,正因为如此,向泽映在走向领导岗位后,也带出一大批“田坎记者”“巷子记者”,这些融入民心融入大地的基层记者,筑起了重报集团的坚实根基,在纸媒时代,曾有一句话,记者们或作为自己的QQ、微信个人签名,或写在自己采访本的扉页,或刻写进骨子里信奉、借鉴和实践着——“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

以眼代嘴,以脚作笔,广泛调研,体察民情,知民疾苦,这种行走者的姿态和胆识,忠实捍卫着新闻记者的操守,这种乐于钻研、善于创新,锲而不舍的精神,显然就是新闻行业的一股清流,“脚下踩不到泥土,手上就抓不到活鱼”,写出这样的新闻作品集,无疑就是基层抓到的“活鱼”,“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反映基层火热实践,让你读了,不仅会因新闻事件本身而有所感触,因记者文笔优美而有所感染,更会因作品里那份果敢的行动力而有所感动,因写作记录者字里行间喷薄而出的那份对新闻事业的热爱而有所震撼。

在这本书里,作者也讲了自己获得精神给养、力量源泉的前辈,讲了自己向往和模仿的对象,譬如:司马迁、徐霞客、康有为、周恩来、瞿秋白、邹韬奋、范长江、写《西行漫记》的美国记者斯诺、包括《经济日报》重走长征路的记者罗开富、骑车采访河北四十六个边缘县的记者董立国等。

在这本书里,我们也看到作者行走之艰险,翻船坠江、被毒蛇咬伤,生病、吃闭门羹,这是属于向泽映记忆里的“痛并快乐着”,对新闻的由衷热爱让他痴心不改,在困难和风险面前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经千难而百折不挠、历万险而矢志不渝。

在这本书里,除了新闻作品本身,作者也附上了他对于这些作品以及采访方式的更深刻更广泛的心得介绍和总结研究,使本书也有了经验谈、方法论的价值,可以直接成为新闻实践的参考,为新闻专业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提供一部研习“行走新闻”的参考读本,也将为各大专院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提供一部生动的写作辅助教材。

在这本书里,作者因其报道有旅行见闻的游记散文特色,其文字也溢出深厚的文学气息和艺术审美价值,清新洒脱,质朴幽默,情怀满满,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地方味,形成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

向泽映用这些作品及其经验谈,生动告诉了媒体人,新闻战绩的群众路线应该如何走,新闻理想,应当怎样去实现。不辞劳苦,行走阡陌,风尘仆仆,永远在路上,对照向泽映的铁脚板,那些坐等口岸送材料,对着屏幕搜线索,远程连线做“快餐新闻”,闭门在家“攒稿子”,那些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想速成爆款,却常常被真相打脸的“花拳绣腿”假把式,主观导演硬拔高的浮泛空洞新闻,该不该红红脸出出汗,对照对照,反思反思?

资深媒体人吴昊在此书的序言里说,这本书,就是一部新闻“走转改”的鲜活范本。信哉斯言。

新闻终将变旧闻,而向泽映行走采访新闻的方式,定会因与中央一直以来倡导的“三贴近”“走转改”“四力”高度相符,而留下不朽印记且历久弥新。

作者:龙新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新闻无术,来,走起!——读向泽映《记者天生是行者》

2022-10-28 18:24:47 来源:
1666951428357

宋朝欧阳修写过一个《卖油翁》的故事,留下一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说明将一项业务做精没有什么取巧之途,勤练习,功到手熟,练到有肌肉记忆,自然会得心应手。

最近有本书写记者这个职业,归结起来,似乎也可概括为——“新闻无术,来,走起!”

这本书名叫《记者天生是行者》,此处行者,非悟空非武松,意思就是“行走的人”。

该书作者向泽映,是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媒体生涯三十多年,搏得个浑号叫“铁脚记者”。这一职场绰号,最后被一个国家大奖项锚定增辉,那就是新闻传媒界从业人员的全国性最高奖项——长江韬奋奖。

《记者天生是行者》,系向泽映“行走新闻”作品集。收录了向泽映三十多年新闻生涯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行走新闻”作品,通过大量朴实、生动的旅行报道作品,形象展示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变迁的多彩画卷。“行走新闻”这一标签,又被向泽映自己,用了六个“万里行”(渝郊万里行、千里走乌江、峡江行、贵州高原行、川东洪灾纪行、汶川震灾纪行)做了概括,用一炼体,二炼志,三炼胆,四炼心,五炼笔来归纳了“万里行”的“功效”。

还在做见习记者时,向泽映的积极主动精神和喜爱徒步采访的“癖好”,便得到了他的领导的高度认同和赏识,当时的重庆日报破例在要闻版为他开了个人专栏“渝郊万里行”,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将“行走新闻”或称“旅行报道”做得花团锦簇,精彩纷呈。

他用自己的铁脚,与新闻要素几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 who (何人)、what(何事)和 why (何故)——做了最贴近的接触,妥妥变成了:我抢第一时间,我在新闻现场,我与采访对象零距离,我写的事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我知道最本质的原因……什么叫真相?什么叫权威?什么叫手握第一手现场材料?什么叫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无需多言,答案已在。

他的行走采访风格,与20世纪最伟大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那句“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高度契合。这样的行走,就是一种最大程度贴近真相的新闻专业伦理,质朴无华而有意义,是一种可以复制的成功之招,正因为如此,向泽映在走向领导岗位后,也带出一大批“田坎记者”“巷子记者”,这些融入民心融入大地的基层记者,筑起了重报集团的坚实根基,在纸媒时代,曾有一句话,记者们或作为自己的QQ、微信个人签名,或写在自己采访本的扉页,或刻写进骨子里信奉、借鉴和实践着——“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

以眼代嘴,以脚作笔,广泛调研,体察民情,知民疾苦,这种行走者的姿态和胆识,忠实捍卫着新闻记者的操守,这种乐于钻研、善于创新,锲而不舍的精神,显然就是新闻行业的一股清流,“脚下踩不到泥土,手上就抓不到活鱼”,写出这样的新闻作品集,无疑就是基层抓到的“活鱼”,“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反映基层火热实践,让你读了,不仅会因新闻事件本身而有所感触,因记者文笔优美而有所感染,更会因作品里那份果敢的行动力而有所感动,因写作记录者字里行间喷薄而出的那份对新闻事业的热爱而有所震撼。

在这本书里,作者也讲了自己获得精神给养、力量源泉的前辈,讲了自己向往和模仿的对象,譬如:司马迁、徐霞客、康有为、周恩来、瞿秋白、邹韬奋、范长江、写《西行漫记》的美国记者斯诺、包括《经济日报》重走长征路的记者罗开富、骑车采访河北四十六个边缘县的记者董立国等。

在这本书里,我们也看到作者行走之艰险,翻船坠江、被毒蛇咬伤,生病、吃闭门羹,这是属于向泽映记忆里的“痛并快乐着”,对新闻的由衷热爱让他痴心不改,在困难和风险面前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经千难而百折不挠、历万险而矢志不渝。

在这本书里,除了新闻作品本身,作者也附上了他对于这些作品以及采访方式的更深刻更广泛的心得介绍和总结研究,使本书也有了经验谈、方法论的价值,可以直接成为新闻实践的参考,为新闻专业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提供一部研习“行走新闻”的参考读本,也将为各大专院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提供一部生动的写作辅助教材。

在这本书里,作者因其报道有旅行见闻的游记散文特色,其文字也溢出深厚的文学气息和艺术审美价值,清新洒脱,质朴幽默,情怀满满,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地方味,形成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

向泽映用这些作品及其经验谈,生动告诉了媒体人,新闻战绩的群众路线应该如何走,新闻理想,应当怎样去实现。不辞劳苦,行走阡陌,风尘仆仆,永远在路上,对照向泽映的铁脚板,那些坐等口岸送材料,对着屏幕搜线索,远程连线做“快餐新闻”,闭门在家“攒稿子”,那些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想速成爆款,却常常被真相打脸的“花拳绣腿”假把式,主观导演硬拔高的浮泛空洞新闻,该不该红红脸出出汗,对照对照,反思反思?

资深媒体人吴昊在此书的序言里说,这本书,就是一部新闻“走转改”的鲜活范本。信哉斯言。

新闻终将变旧闻,而向泽映行走采访新闻的方式,定会因与中央一直以来倡导的“三贴近”“走转改”“四力”高度相符,而留下不朽印记且历久弥新。

作者:龙新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伊永军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