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华龙两江评:标注经贸合作里程碑 中欧为世界注入信心动力
尽管新冠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沉重打击,但2020年末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如期完成,无疑将对中欧双方和全球经济复苏发挥重要作用,并为开放的国际贸易、投资环境注入信心和动力。
回顾7年艰辛谈判历程,就知“如期”二字有多珍贵。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于2013年11月21日在第16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期间正式宣布启动。2019年4月,双方在第二十一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中设定了在2020年达成投资协定的目标。历经7年35轮谈判,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最终在2020年底宣告完成。共同宣布结束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实现年内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预期目标,达成了一份平衡、高水平、互利共赢的投资协定,这对欧中关系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展现了中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将为中欧相互投资提供更大的市场准入、更高水平的营商环境、更有力的制度保障、更光明的合作前景,也将有力拉动后疫情时期世界经济复苏,增强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信心,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中欧两大市场的重要贡献。
释放中国开放决心,彰显世界担当。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任何国家都无法关起门来搞建设,中国也早已同世界经济和国际体系深度融合。中国是扩大开放的宣示者,也是一诺千金的践行者。全面实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稳步推动金融市场准入、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强化深圳和浦东的改革开放举措、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面对全球疫情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个别国家大搞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中国则坚毅前行,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信念,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不断深化对外合作,跑出对外开放加速度。此次中欧投资协定在市场准入方面,采取的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模式,中国首次在包括服务业和非服务业在内的所有行业以负面清单的形式作出了开放的承诺,有序扩大了部分服务业和部分制造业的开放,比如医院和汽车,纳入了金融等领域自主开放的举措,这不仅将为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和“双循环”格局提供动力,也将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双方提升经贸水平。
贡献中欧智慧力量,推动全球复苏。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疫情在全球传播蔓延,人员流动、跨境商贸活动受阻,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双重打击,世界经济深度衰退不可避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全球,但全球化发展大势没有改变,搞“脱钩”“筑墙”“去全球化”,既割裂全球也难以自保。近年来,中欧务实合作动力足、势头好、成果丰硕。目前,欧盟仅次于东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跃升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最新数据显示:面对疫情冲击,今年前11个月,中欧双边贸易额5812.8亿美元,逆势增长3.5%,显示出强大韧性。中欧协定谈判如期完成凝聚了中欧共识,标志双方在维护多边主义和促进开放合作上取得重大胜利,助力推动全球投资和经贸增长,在疫情肆虐和“保护主义”趋势抬头之际贡献了中欧智慧和中欧力量,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增添引擎,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增加动力。
中欧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对推动中欧各国及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中欧作为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越是面对这样的形势,越要牢牢把握相互支持、团结合作的大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处分歧,携手育新机、开新局,就一定能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恢复经济、维护正义注入更多正能量。
作者:北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