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关于于丹:人在江湖飘 难免挨几刀

 此消息由名为“五言六句”的博友于今日凌晨最先发布,一经发布便在网上引发了一场关于文化明星与传统文化、道德建设与文化涵养的大讨论。另外,还有博友透露,现场听到了很大声的“滚”等粗话。笔者认为,不必过度解读于丹北大被呛事件,这本就是一场昆曲表演而已,演出结束,自然就要谢幕,鼓掌也好,哄场也罢,过度地解读下去,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观众很多,但不一定都是学生,不懂事的人跟着别人瞎说倒可以原谅,称之谓“戏迷”者自然有一定的“品味”,如果自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就不能“人云亦云”,明知这样做有违道德,偏偏去推波助澜,这就叫起哄,也可以说是“唯恐天下不乱”。

将人哄下台的行为与“品味”有关,与自身道德修养更有关。尽然代表不了你,你可以一走了之,带头起哄者对他人是一种明显的误导,开玩笑起哄甚至出人命官司,有违道德的事情尽量少做,方庶几能远祸。

事后,于丹微博进行了回应:表示对台下观众很不过意,并“向所有爱昆曲的人深深致敬!”名人一举一动多受人关注本不足为奇,偶尔发生一点“糗事”不必太在意,诚如于丹的遭遇,人的一生,难免摔跤、跌倒的时候,当然名人也会不例外,关键是要迅速地爬起来。似乎于丹的境遇还达不到“跌倒”的程度,只不过“哄场”而已。

记得有首歌中唱到:人在江湖漂,难免要挨几刀,酒桌上的划拳道, 人生道理也不少。想想有一定的哲理,那就是:做人难、做一个“名女人”更难。[详细]

于丹,学术超女,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心得走红。
关于戏迷:何时从尊重做起,从接纳做起

试问古往今来,有哪个忠心耿耿的大臣会在大殿上痛斥外来宾友,有哪个一心向佛的弟子会在佛门重地与人争斗,有哪个学生会在课堂上随意喧哗?正是由于臣子对君的忠诚,弟子对佛的信奉,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才知道要约束自己在某些场合不能做出格之事。然而回头看看这些在昆曲专场起哄喧嚣的观众,从他们的言行中我们看不到所谓的尊重,这让那些心怀发扬昆曲热情的举办者们情何以堪?换句话讲,连基本的尊重都做不到,这起哄的观众又怎配做戏迷?

再者,因昆曲的影响地域十分广泛,喜爱昆曲的戏迷也分部的极为广泛,小到孩童大到老者都不乏有昆曲戏迷的身影。就此事而言,于丹也仅仅是以一个昆曲戏迷的身份出来说说感想,却为何要遭受“被哄”的命运?是因为地位不够,还是因为不会唱昆曲?但不论什么原因,既然是真心喜欢昆曲,就应该受到接纳。难道能够听昆曲、欣赏昆曲的只能是高官学者,只能是艺术专家吗?退一万步讲,就算请来的嘉宾是个刚接触昆曲的外国人,只要他喜欢昆曲,愿意进一步了解昆曲,那么我们就应敞开怀抱去接纳。反观“起哄门”事件,无疑是撕开了伪戏迷的伪装,暴露了其盲目排外、自视甚高、毫无敬意的真实面目。

真心热爱某事,就要学会尊重它,学会与人分享它,学会如何让更多人也热爱它。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昆曲戏迷,除了自身对其的热爱之外,还要对昆曲的传播事业给予尊重,敞开心胸接纳昆曲爱好者,与大家一道将昆曲文化发扬光大。希望此次“起哄门”事件,能让那些起哄者对自身不当行为进行反思,从尊重做起,从接纳做起,让我们对昆曲的热爱变得更加纯粹。[详细]

在遭遇现场许多观众高呼“下去、下去”的质疑,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
没必要夸大于丹被轰下台的情绪表达

对学术明星而言,这是挺尴尬的一出:上台即被轰。据说,于丹自我解嘲地说了句“一切尽在不言中”,还是嘘声不断,只能黯然退场。此事一石千浪,专家解读异彩纷呈,譬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认为,狂热地捧一个人和粗暴地哄一个人一样,都是一种非理性的发泄行为;新农学派联合创始人马达飞认为,可见文化复兴,以及文人素质提高,还需假以时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郑成新认为,太顺当且不知道天外有天的时候,正是需要旁人的警醒时分……就好比小学生不留神做错了题目,写成“1 1=3”,于是师尊们思虑长远,觉得这是惊喜的逆反思维云云——显然,在于丹被轰下台事件中,更多人过于夸大了这种嘘声。

  爱于丹的,其文化阐释自有一千个互粉的理由;讨厌于丹的,其快餐作派当有一万个鄙夷的藉口。文化或者文学这东西,虽公道在人心,却也是最难靠谱的事情。回到具体语境中来,大师云集的昆曲专场,于丹做“总结”,既说不上多撑场面,也谈不上多不够档次。但既然有学生起哄不爱听、不爱看,下台就下台,也没什么丢脸的。

  退一万步说,这总好过某些学校的学术专场,挑一批“专业听众”,只会倾情鼓掌,甚至还有领掌的——起码北大学生的“不待见”,倒也真实可爱。比之于不爱听、不爱看却还要装作忠诚拥趸的样子,北大这回不仅无须拍砖,反倒该给点赞赏。

  有一个常识需要记取:在文明社会,演讲是公共人物直面民众的主要方式。他们被砸臭鸡蛋、西红柿,或者被掌声与鲜花包围,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这既无关私德,也无关素养。举例而言,那些在讲台下起哄的北大学生,真正面对于丹时,果真会如此虚浮轻狂?弄懂这个道理,自然不会简单地进行道德谴责。[详细]

狂热地捧一个人,或者粗暴地哄一个人。
以“轻量级”的道具或声音表达对公共人物的不满或情绪,不过就是当时当地的情绪表达与价值选择而已。只要扔的不是匕首、起哄不骂娘,一个自由开放的言论场,当有起码包容的勇气与肚量。倒是那些“想得太多”的人,应习惯于对待这样的尴尬与“不同”,在理性制度与感性表达中寻求文化与社会的共识,达成思想与权利的真正和谐。
网友互动
往期回顾
编辑:蒋赢 策划:柴世品 美编:袁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