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水泥锥”张扬着城市管理的统制思维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流浪注定是人生的一种不幸。流浪人员更愿意停留在城市,仅仅是因为那里集中了更多的资源,更有助于他们维持最基本的生存。但他们通常衣衫不整,占用公共空间,又不容易管理,在过分追求市容整齐划一的城市管理者看来,这就成了一种累赘。

联系到近日深圳拟推出市容环境综合考核实施方案,将乞丐数量与城管考核挂钩,其政策的冷漠与水泥锥的冰凉“异曲同工”,背后无不体现着一种过度管理的倾向:这些城市管理者对于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市容应该是一丝不苟的,市民应该是号令必从的,凡是有损城市整洁、不易管理的群体都应该被驱逐。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中,市民只能服从于城市的发展,而不是通过城市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市民。为了追求整齐划一,原本多样的参差不齐的城市社会生态必然要遭到强制破坏,虽然被驱逐的只有流浪人员,但其他阶层未必就安稳无忧。

对外来人口设立各种限制条件,用一种势利眼的态度对待外来人口,在一些城市并不罕见。城市流浪人员作为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必然首当其冲。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应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采取各种措施让流浪者有一个栖身之所,至少不能用筑水泥锥的带有暴力倾向的手段,逼迫流浪者无立锥之地。[详细]

最开始,并没有相关部门“认领”这些水泥锥,网友纷纷猜测其作用。
正常社会应有弱者“立锥之地”

或许,“水泥锥”的建造动机仍还存疑;或许,流浪人群只是被误伤了一回。事实上,我们宁愿相信,所有城市所有人,都不会怀有如此“恶意”。只是,流浪汉利益受损、生活遭困,已是客观发生的现实。“水泥锥”加诸流浪者的伤害,无论是否属于“误伤”,终究确已发生。它们就像一颗颗坚硬的钉子,刺痛我们的心灵。

无可否认,天桥底、高架桥下,不是流浪汉的应归之所。在“住有所居”的生活形态下,谁都应有立锥之地。但一个不曾提供充分救济的社会,想必也缺乏安排流浪汉的命运的底气。

事实上,长期以来,救护站等救济部门,并没能对流浪汉形成足够的庇护力:其运作模式的老旧,管理思维的高姿态,早就饱受诟病。一方面,流浪者必须让渡部分行动自由,才可换取管吃管住之待遇;另一方面,救助站多千方百计游说受助人员返乡,不时触痛惧归者的心结。

在完善、人性的救助体系建构之前,给流浪者容得下身的喘息空间,当为底线。谁也没有理由,将他们驱至悲情的角落。所谓“市容的整洁”、“路人的观感”,从来不足以支撑驱赶的正当性。因为,“城市”作为人类群居的高级形式,灵魂深处就流淌着开放与包容的血液。一城之内,私域之外皆当分享,空气、阳光,以及天桥下的一方阴凉。就产权归属而言,流浪汉有权安睡桥下,既然它不属于任何人又属于任何人。当一群人,高喊自以为彪悍的说辞,赶走另一群人,则演变为剥夺而非清理。

成熟的城市,当能包容不同人不同文化,流浪者作为一个群体,理当谋得一席生存之地。尽管每个人都追逐感官的愉悦,但在流浪者的生存之忧面前,颠倒价值的次序是可耻的。洁净的桥底,不只是安居者的风景,也是漂泊者的生活。为风景牺牲生活,难称是正常社会的作为。那些锋锐的水泥锥,映照着治理逻辑的幼稚与僵硬。[详细]

据7月4日新闻报道,广州市建委回应称,为了防止流浪汉在桥底露宿建筑了水泥锥。
城市有温度才会更有风度

我非常理解城市管理的难度。城市化的推进,大量涌入的人潮,无疑给城市管理增加了不小的压力。管理者们似乎有点委屈,公众既要求城市洁净美观,秩序良好,又要对他们的做法说三道四,令他们有点不知所措。城市管理的要求,与对弱势人群的仁慈关爱,在这里的确成了“两难选择”。但不能因为难,就采取这种不近人情的简单方式。

诚然,在这些流浪人员中,不乏素质低劣者,生活都成了问题,顾不上面子也顾不上城市的卫生,甚至偷扒抢劫搞破坏。但是,也可能有“我本善良”者,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城市打拼,只是因为各种原因,他们落了难,生活无着,流浪在这座城市。他们无钱住店,无亲朋可投靠,或许还碍于自尊,不愿意去投靠。他们想在桥下暂歇片刻,避避风雨,思考着明天的打算。但是,那密密麻麻的水泥锥,却让他们望而却步,只能叹口气转身离去,这对他们的心灵,是一种残忍的刺痛。

刚毕业那阵,为了找工作,笔者也曾在南方的街头徘徊,面容憔悴衣衫灰暗,口袋里所剩无几,虽没有露宿桥下或街头,但在走累的时候,也曾在街边、桥下暂息。这样的经历,使我对那些森然而立的水泥锥有一种本能的不快。一个无助的人,站在这些水泥锥面前,一定会有更加孤立和被排斥之感,与这个城市的心理距离越发疏远,城市的美好印象也会被怨恨甚至敌对情绪所替代。这种怨恨或敌对情绪如果泛滥开来,那不是城市之福,也不是社会之福。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一个令人向往、令人留恋的城市,不单要有漂亮的高楼,五光十色的诱惑,还要给人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心理上的亲近感。怎么做到既维护城市的市容和秩序,又给每个来到这个城市的人以人文关怀,考验的是城市管理者的耐心和智慧,尖牙利齿般的水泥锥只能适得其反。[详细]

城市管理难,但不能因为难,就采取这种不近人情的简单方式。
文明社会,总能以款款温情,去为飘摇于风雨中的社会弱者驱寒,给他们起码的生存空间。他们的生存权益并非微如草芥,而是裹着尊严的重量,不容剥离,哪怕是有某种铿锵的理由。
网友互动
往期回顾
编辑:蒋赢 策划:柴世品 美编:袁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