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这不仅仅是因为她让人们看到了尚未涉世的孩子对弱者的平等意识和谦卑态度,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发自内心的、未受俗世污染的最朴素情感的可贵。餐厅不问缘由、只因影响正常经营就开除的冷漠自私相比,更见其可爱。餐厅的冷漠自私,还不是最坏的部分,这只是可怜的部分——为了生存为了利益,可以置一切于不顾。但“可怜”却能“感染”人。这样的感染,是对正常感动能力的污染和破坏,这就是为什么长期以来,人性中善良的温情,感动人的一次次善举,被屡屡讥为可羞的不成熟而被人否弃的原因。而最坏的部分则是,这样的可怜,一旦连点成线成片,最终放大到整个社会都把诸如善良这样的情感看得比什么都轻的时候,就没有什么不可放弃的——面对跌倒的老人、落水的孩童、遇车祸的乘客……本该人人选择伸手,把爱心高高举起,但就是有人选择退避,彻底放逐内心的良善,面对别人热血澎湃的感动,失去了感动的能力,变得冷漠如麻。[详细]

一个女孩在雨天里为素不相识的乞讨老人撑伞,这情景看上去肯定会让很多人感动,可为什么这位女孩最后却被开除了,而且理由还是“表现不好”,是不是女孩所效力的这家单位太不近人情了呢?如果我们不问青红皂白就对这家单位横加指责,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这位女孩的做法还真是值得商榷。首先,我们很有必要问一下,女孩难道非这么撑伞不可吗?按照一般人的做法。下雨时如果发现了雨中的乞讨老人,并担心老人被雨淋湿,那就应该撑着伞把乞讨老人送到一个不会被雨淋到的地方,要知道这个时候,老人完全可以不必在雨中继续乞讨,可女孩偏要让老人和自己同在一把雨伞下,那样究竟是为了给老人打伞,还是为了让老人陪自己散发传单,亦或是为了被更多人拍到,这不就不言自明了吗?女孩完全可以把伞送给乞讨老人。就像那位同事所建议的那样,如果把雨伞送给了老人,即达到了让老人不被雨淋的目的,也不耽误女孩的正常工作。[详细]

“打伞女孩”的道德高分与职场低分

在道德饥渴的当下,每一个道德样本的出现,都以其清新和稀缺,能迅速吸引公众的目光,也能迅速被冠以“最美”的标签。从重庆“最美护士”于书华、浙江“最美妈妈”吴菊萍、河北“最美民警”杨丽娟,到黑龙江“最美教师”张丽莉、浙江“最美司机”吴斌,每一个“最美”标签的背后,都隐含着或惊心动魄或温馨动人的故事,“打伞女孩”自然也不例外。

刻板化的偏见和保护性的排斥,在有形的制度壁垒之外,建构了一道道无形的“心墙”。当“残疾人”沦为乞讨信号,当“恻隐之心”成为牟利工具,社会信任进一步流失。每当乞讨人员出现在我们面前,“首因效应”就是他们在进行表演性“哭穷”、商业化“贩卖”,我们学会了见怪不怪,我们习惯了麻木不仁;我们本能地将他们打入另册,将他们从我们的生活世界中割裂出去。[详细]

穿着红衣服、梳着马尾辫、戴着帽子的年轻女孩,和一个乞讨的老人同撑一把伞。
“给乞丐撑伞被开除”,好事如何做好?

按照人们善良的愿望,这样的女孩应该被所在的工作单位表扬才对,或者至少不应该因些而被开除。实际上,餐厅的管理人员并没有阻止女孩做好事,而是建议其把伞给那位老人,然后继续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样的建议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可行的,既可以让老人免于雨淋之苦——这与女孩亲自撑伞的效果没有什么区别——又可以避免耽误女孩的工作。女孩的坚持虽是出于善良,是品德良好的表现,但是,她却忽视了自己作为职场人必须遵守的另一种道德——职业道德。

不是所有的工作中的人抛开本职工作去做类似的事情都会遭到质疑,比如工作时对身处危难中的人施以援手,参与救火、抢救伤员等,都会被工作单位理解甚至因此而受到单位的厚待。但是,不被质疑的前提是在施以援手时有不得不抛开本职工作的充分理由,并且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而像这位女孩给乞讨老人撑伞之类的事,完全可以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做到、做好,为什么要人为地制造两者的对立呢?[详细]

去年夏天,这位粉衣女孩为残疾老人撑伞自己却湿透,感动了诸多网友。
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在角色错位和观念冲突中寻找平衡点。“打伞女孩”人生第一次职场考试或许失败了,但对她来说,这次只是“预热”,以后的道路还很长远。记住道德考场的美好,淡忘职业考场的“残酷”,对所有人来说,都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网友互动
往期回顾
编辑:蒋赢 策划:柴世品 美编:袁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