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收童男童女”说法无根据

各地政府部门和机构通过各种渠道辟谣,“绝没有庙或塔如何之类的问题”,希望大家不信谣、不传谣。据了解,谣言5月30日左右从沧州传出,并在几天内向西,席卷衡水、廊坊、保定等多地。

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民俗专家赵书表示,任何宗教都是要祈福禳灾的,这是其存在的社会意义。如因为寺庙或塔倒塌,就要收童男童女,则背离了建庙的本意。“人有生死,物有损坏,这是自然规律,庙宇也不例外。”赵书说,即使庙宇有损坏,也不会带来灾祸。赵书认为,传统民间风俗,指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诸如“收童男童女、放炮辟邪”这样危害人的身体、精神或以赚取钱财为目的的传言,都应该视为迷信。 [详细]

最近几天,河北沧州、北京房山等地,几乎出现了家家放鞭炮、吃罐头的奇观。
“黄桃罐头辟邪”流言有年头

随手搜索新闻可知,最近几年北方各地屡有“吃黄桃辟邪”致黄桃罐头脱销事件相关消息见报。

2011年,“刚刚过去的清明节恰逢阴历三月初三民间传说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然而,这个至少19年一遇的巧合,近日在网络上被疯传为‘不吉利’。为防止蟠桃会从人间招童男,有人甚至到超市抢购桃罐头欲‘逃’过一劫。专家称,招童男一说子虚乌有,谣言不可信。” 2010年,“几年前上演的‘吃桃罐头逃灾避邪’闹剧,近期又在沈阳风行起来,所不同的是这次居然和天气扯上关系。‘正月里打雷是凶兆’,正因为这个雷人的理由一些迷信的老人纷纷赶到超市购买黄桃罐头避邪。在沈阳的商超内,桃罐头已经被摆到了最醒目的促销位置。前来购买的大多是中年妇女和老年人,而且一买就是好几罐,送子女,送亲友,一个都不落下。‘最近听说今年这么早打雷不是好征兆,要吃桃才能避邪,这个季节鲜桃不好买,所以要给朋友、亲戚、孩子买桃罐头,才能逃脱劫难。’大多挑选的消费者都露出一副深信不疑的样子。来购买罐头的消费者中,也有一些是不相信的,但是面对大家都在‘避邪’,不少消费者还是选择了购买桃罐头来让自己心安。对于‘吃桃辟邪’这一说,不管消费者是信也好,不信也罢,桃罐头市场的销售景象可谓是一片繁荣。”

可见,“吃黄桃(罐头)辟邪”传言没非今年才有,而是已流行多年。 [详细]

原来,坊间疯传,某地的寺庙倒塌,只有放鞭炮、吃黄桃罐头才能保护家里的孩子。
黄桃罐头脱销背后有病毒营销的影子

所谓“病毒式网络营销”,是通过用户的口碑宣传网络,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传向数以千计、数以百万计的受众。也就是说,通过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让大家告诉大家”,通过别人为你宣传,实现“营销杠杆”的作用。病毒式营销已经成为网络营销最为独特的手段,被越来越多的商家和网站成功利用。

黄桃罐头一罐难求,对商家来说,或许可以用一个“爽”字来形容。实际上,我们知道,因为部分消费者的一定程度上的偏见,某些水果的罐头加工产品并不好卖,滞销是常事,有超市售货员就直纳闷,“超市里的桃罐头都被抢空了,平常几个月都卖不出一盒……”因为最近几年刮其的“逃(桃)灾”风,黄桃罐头消费的急剧增长,让黄桃罐头整个行业尝到了甜头。

不过,即使有病毒式营销的成分存在,毕竟传言已流传很久,且有民俗传统的色彩在内,商家并非始作俑者,如果只是借势营销,没有恶意炒作,捏造、散布谣言,或借机居奇坐地起价,则从纯商业角度讲,并没有太多可指摘的地方。部分网民认为的“都是商家利用百姓的迷信心理,赚取钱财。”结论下得过于武断。 [详细]

黄桃罐头消费的急剧增长,让黄桃罐头整个行业尝到了甜头。
“讨口彩”式民俗由来已久

事实上,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有一个习俗一直存在,那就是“讨口彩”,图吉利,由此形成了很多源远流长的汉语民俗语汇。比如重阳节以吃“糕”为节日食俗,在于谐音喻涵“登高远眺”节俗之“高”。进而,又将此与“高寿”这个口彩联系了起来。而且作为最大数的九久重叠与“久久”同音,自然也可以因谐音而附会上“长久长寿”的口彩。这个九加重了重阳节祈寿的祝愿和寓意。这些,都显现着以谐音寓意的传统语俗。

人们于人于己多用吉语,以期好运。这也正是世人祈吉趋利的基本民俗心理之表现。于是,便形成许许多多极富民俗特色的谐音“口彩”,这些“口彩”的长期作用又使许多本没有特殊意义的事物蒙上了文化的奇光异彩,它们时刻隐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之中,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之,不管“口彩”用于何种语境,语义都在于吉利合美。

正如有购买黄桃罐头的顾客所说,“也不是真信,反正也不贵,就当是‘逃’灾,买个心安,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大部分选购桃罐头的市民的心态应该也是这样的心态。“平安夜和苹果也没有关系,咱不是也都吃苹果,图个吉利。” 或许,“‘逃’灾”式的“黄桃罐头辟邪”也基本可归于“口彩”。

毋庸讳言,“口彩”早期与迷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迄今仍不失其中的迷信色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的迷信和消极成分正在逐渐淡化,而作为一种调节民俗心理平衡、寄托人类美好愿望的民俗文化形态存在。[详细]

“吃黄桃(罐头)辟邪”其实流传已久,怎么这次被“病毒营销学”看上了?
“破谣”需提升公民科学素养

当然,在这波“收童男童女”流言中,虽然大多数民众并不会真信,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这种传言在一些落后的乡村,往往容易被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中老年人甚至年轻人相信,并继续传播。

所谓“谣言止于智者”,抑止谣言滋生传播的最好武器是科学精神和公民的独立思考精神。如果我们的有关部门仅仅局限于“辟谣”,甚至“辟谣”还落后于“谣言”传播的速度,而忽视滋生谣言的土壤,不深刻分析谣言背后的社会心态和文化民俗习惯,则类似的“收童男童女”谣言仍会不断上演。因此,要拒绝类似“收童男童女”这样的流言,非一朝一夕能达成,更要正视滋生、传播流言背后的根源。

可以说,民众缺乏常识教育也加重了“收童男童女”的传播。谣言的传播,折射出当前一些地方,尤其是基层广大农村地区教育的失位与缺位。传统的教育更多的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缺少人的科学素养的培训,不利于人的独立思考精神和严谨分析、批判思维的形成。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这仅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上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实际上,中国国民科学素养的差距更多体现在科学精神,特别是怀疑精神上。

这是我们亟需补上的一个薄弱环节,只要民众拥有了良好的科学素养,而“黄桃罐头辟邪”褪去迷信色彩,作为一种追求语言美、寄托美好愿望、传承传统文化心理的“讨口彩”式的民俗而继续存在,则是我们最乐见的。[详细]

抑止谣言滋生传播的最好武器是科学精神和公民的独立思考精神。
此事折射出一些地方尤其是基层农村地区教育的失位与缺位,这是我们亟需补上的一个薄弱环节。只要民众拥有了良好的科学素养,而“黄桃罐头辟邪”褪去迷信色彩,作为一种追求语言美、寄托美好愿望、传承传统文化心理的“讨口彩”式的民俗而继续存在,则是我们最乐见的。

网友互动
编辑:蒋赢 柴世品 策划:柴世品 美编:袁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