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争锋相对

如果没有“孩子进北大”,谈到这种体罚教育,舆论和公众会认为这是一种摧残孩子身心的教育方式,应该被抛弃。可是,因为有了“孩子进北大”,有了这个炫目的教育成果,一些人失去了清醒的判断和理智。一俊遮百丑,在很多家长看来,只要孩子能进北大,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是可以的。

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进北大,就算是成功的吗?“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是个案,类似的体罚和棍棒教育可能很多,可有多少孩子进了北大,而不是走向一种逆反呢? [详细]

所谓“严是爱,松是害”,严厉和自由,本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不过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有赖于对孩子认知、心理承受能力等情况的掌握。倘若对孩子不甚了解,那也不行,这也不行,横加指责,那挫伤的不止是孩子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在家长的棒喝之下荡然无存。

涉及到道德做人方面,当孩子出现“出轨”,潜移默化的教育仍无效时,“打”才是必须的。但对于孩子的爱好、兴趣,要顺其自然,加以引导,切忌“一棒子打死”。 [详细]

当下教育的问题,并非方式和手段选择上的困惑,而是在方向上陷入了功利主义的迷思:只要进名牌大学,就是好教育。不虑孩子的感受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标准只是一个,就是以高考为指挥棒,以进名牌大学为终极目的。才是这更值得我们深思的。
网友互动
两江论坛
华龙微博
编辑: 蒋赢 策划:柴世品 蒋赢 美编:袁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