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 | 风流看今朝——以高考作文热窥语文之大用
一年一度的高考正在举行,高考作文再度成为全民讨论热点。或是得益于天生的母语滋养,又或是借助后天识文断字的培养。对高考作文命题的讨论更像是一场全民狂欢,雅俗共赏的头脑风暴。说起作文写作,与语文学科息息相关,这门学科是我们系统接触文字训练的开端。不得不借此为在曾经“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偏颇观点中一度被轻视的语文教育正名:语文之用,大有乾坤。
以文为媒,建构彼岸之路。首先,语言是一种媒介,可以构筑共通的意义空间。革命战争时期,敌军以佶屈聱牙之语宣传,满口之乎者也,不知所云。而人民军队却是“人民的军队爱人民!”贴近群众,朗朗上口,高下立判。这一鲜明有力的口号凝聚了人民群众的家国共识和身份认同,将军民之情紧密相连,成为我军通向胜利之路的关键因素。再者,古语有言,文以载道。意指文章是用以说明道理的。今天这个“道”已然被赋予更多的含义。莘莘学子通过高考这一多学科考察的应试途径进入更广阔的高等教育,然而纵观今日大学生在毕业之际就人生道路的种种抉择,却无不跟语文教育休戚与共。学业深造需要完成大小论文,考公考编离不开“笔杆子”,企业就职则避不了工作报告……诸如此类的选择都反映着语文实际上是人生很多关键时刻的制胜法宝。可见,以文为媒,上能安邦定国,下可安身立命。
因文而变,永葆精神之源。前些年,一位爱诗之人在社交平台以“我有一壶酒,足以蔚风尘”为上联,邀请广大民间高手前来对诗,技高者赠酒。广发英雄帖后引出诗人遍地,数十万评论中不乏佳句。其中“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赢得满堂彩。此等格局和气魄盖过所有悲戚的风花雪月,彰以广阔胸怀,文人风骨。这场诗酒盛事足见“国人诗性未死”。中国历来是诗词的国度,诗经楚辞汉乐,唐诗宋词元曲接续相传,诗人灿若群星,诗歌浩瀚如海。今天,诗词之于国人的启蒙,之于文化的传承正是来自不拘泥于课堂的语文教育。以赋诗填词为雅,以吟诗颂词抒怀,在精神之源中得到的广泛滋养和心灵洗礼将让我们每个人一生受用。
借文而兴,筑牢民族自信。随着世情、国情之变,顶层设计中的大语文时代和新文科教育两种提法应运而生,前者针对中小学教育,从质和量入手,提高语文地位,重视母语教育。后者则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聚焦高等教育阶段,助力中国话语体系的更新和进阶。如果说“新文科”意在对舶来理论祛魅,立足本土情境,讲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奇迹背后的原理与道理,学理与哲理,法理与情理,那么“大语文”就是这座丰碑建成的坚固基石。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抓起,两者相辅相成。
装点此观山,今朝更好看。从高考作文之热中窥见语文之用,有形亦无形,无形胜有形。潜移默化的语文滋养终将守得明月开,以无形之花开出有形之果。
作者:高靖雲(西南政法大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