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两江评 | 提速生态保护修复 厚植美丽中国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政策和重大工程,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历史性成就。
通过数字地球从太空遥望,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像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青藏高原。最新的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青海湖水体面积达到4625.6平方公里,相比10年前增加了近220平方公里,相当于增加了34个西湖的面积。昔日大片的沙地,如今已经被水淹没,变成了湿地。从生态退化、恶化到环境持续向好,这是青海湖十年的转折性变化,也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写照。
生态保护修复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修订森林法、草原法等生态保护修复相关法律,编制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等专项规划,退耕还林还草、海洋生态保护等政策制度不断完善。与此同时,我国一大批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先后实施,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了25个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出台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将全部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都囊括其中。如今,我国生态空间管控越发严格,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已基本完成,覆盖了全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区域,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在加快形成,生态恶化趋势已基本得到遏制,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青藏高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重点生态区的生态系统质量得到了整体提升。
统筹维护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生命共同体,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基于自然,因地制宜,在生态优先的理念下创新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才可持续。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在生态优先的理念下推进绿色发展,很多地方不仅环境重新变得山清水秀,而且在青山绿水中还找到了发展地方经济的新模式,打造了新产业,老百姓的生活也变得更富足,涌现出一大批符合基于自然的保护方案的实践案例。2021年,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成功范例,深圳红树林保护、官厅水库流域治理、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云南抚仙湖流域治理等九个生态修复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成功实践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更增添了一抹绿色底色。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曾经的采煤沉陷区,如今放眼满山绿;防风固沙工程,让荒漠变绿洲;通过水生态修复,河湖面貌不断改善……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中国书写的“绿色答卷”举世瞩目。当前,我国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总体上看,各地区各部门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显著成效,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仍有一些地区生态系统受损退化问题突出、历史欠账较多,生态保护修复任务量大面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如此更加需要我们持之以恒,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一茬接着一茬干,坚持一本蓝图绘到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定能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铺展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卷,为全世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北鸣(渝北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