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华龙两江评:筑巢引凤,花开蝶来
重庆英才计划实施两年多来成效斐然——优秀成果不断涌现,八方英才纷至沓来:2019年重庆英才计划实施后,不同领域、不同层级项目的设计导向和资助措施,拓展了人才资助范围,搭建了成长成才平台,构筑了层次清晰的人才梯队,疏通了人才成长通道,完善了全市人才培养体系,让人才更有“盼头”。据统计,两年来,全市仅首批次入选人才,获得国家级及以上技能大赛金奖(一等奖)11项,取得国际国内领先成果32项,获国际发明专利29项。37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49项、国家级科研课题118项、资助资金逾4.4亿元……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众所周知,真正的人才。为此,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从人才的内心需求出发,真正掌握和了解人才的实际需求,在,他们内心最需要的是有一个能发挥他们才华的大舞台,又一个成就自己而服务人民的好平台。因此,对一个地方而言,栽什么样的“梧桐”,在什么地方栽等,这都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尽可能满足物质保障的同时,致力于打造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良好环境,特别是为人才安心工作、愉快工作创造良好条件。通常情况下,尤其是各类高层次人才,他们在福利待遇差不多的情况下,这些人更多追求的是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体现。党员干部一定要对人才多一些贴心服务,少搞一些花瓶装饰的形式主义;要打造宽松和谐的干事创业环境,少搞一些行政干预的官僚做派,当好人才工作的店小二,最大程度激发人才活力、释放人才动力,确保人才迸发创新活力、取得新突破,加快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完善人才配置机制,不拘一格降人才。引才,要因地制宜因需而引,不能是为了给地方“脸上贴金”而盲目引入,更不能把人才作为政绩工程来装门面;用才,要因人而异发挥优势,而不能搞“一刀切”,绝对不能让人才围着行政指挥团团转。各级党委政府在人才资源配置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市场主体地位,不断强化人才市场的配置功能,敢于打破人才流动条块分割,破除阻碍人才流动壁垒,坚持机会均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特别是利用软环境进而形成人才洼地,吸引八方英才。相关的部门在考核和评价人才时,也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树立竞争的用人观,形成有利于人才公平竞争的机制,让人才在竞争中促进流动,在流动中加强竞争,真正实现人才的良性循环和互动。对于那些经济相对滞后,地域优势不明显的地方,在人才引入方面必须要开放思维方式,真正转变人才拥有权的观念,不要过度考虑人才的“专属权”,要深挖人才的“使用权”,可以采取项目合作、兼职招聘、智力咨询、交换使用、人才租赁、人才派遣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实现人才的柔性引入,努力将人才的智力转化为生产力,达到借智借人,为我所用,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既要求贤若渴,又要好钢用在刀刃上。近年来,各地为了吸引人才,大家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招才引智,使得各地都铆足了力气参与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大战。然而,有不少单位在重在“揽才”,却轻于“用才”,即便得到了人才,却没有好好地使用,导致了人才的浪费,甚至出现人才水土不服而再度流失的现象。各级党委政府在选人用人上,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理念,尽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样不仅对国家是一笔宝贵的智力资源,对人才个人而言,也是一次成就自我的机会。相反,如果人才资源浪费了,或学非所用,或用非所长,亦或者让人才“身在曹营心在汉”,倘若这样,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更为下一步引才增添了难度。同时,对于那些特殊人才,本地区急需的人才,一方面要有特殊政策,力争做到“一人一策”,另一方面,对人才的文凭、年龄等方面的附加条件,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要论资排辈,要因人而异,能者为才,采取特殊需要特殊对待的方式,确保行业人才济济,以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实在性,确保产业发展持续有力。
人才集聚地,梧桐必成林。重庆坚持为各类人才提供最高效、最便捷、最优质的服务,打造有高度、有速度、有温度的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当好服务人才的“店小二”和 “勤务员”。自重庆英才计划实施以来,共入选支持英才790人,创新创业团队162个,入选者覆盖科技创新、文教卫体、经济金融等23个领域,为重庆高质量发展集聚了优秀人才。优秀人才聚集山城的背后,更是成为引领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
作者:肖水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