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扶贫“先行官”,让百姓致富路越走越宽
春运期间,5634次公益性“慢火车”依然保持运行,在僻远地区开行的公益性“慢火车”,全国共有81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扶贫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地区“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打赢脱贫攻坚战,交通运输要先行。铁路部门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先行官”,自2018年吹响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号角以来,在运输扶贫、消费扶贫、建设扶贫等方面全面发力,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力量之一。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巩固脱贫成果担子不轻,中国铁路仍需在这场新的战役中发挥“领头雁”作用,为推进乡村振兴做出新贡献。
山区运输扶贫,擦亮铁路为民服务“金字招牌”。在西南、西北山区,有81对公益性“慢火车”蜿蜒穿梭,服务覆盖21个省市区,惠及35个少数民族地区,日均运送7万余人。“慢火车”的开行有效解决了当地行路难、运输难的民生问题,以低廉的票价和暖心的服务,为边远地区沿线群众提供外出求学、务工、医疗等便捷服务,让贫困百姓看到“走出去”“富起来”的希望。铁路部门不计亏损持续运营慢火车,不仅彰显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更是精准扶贫的生动实践,载着山区百姓解开脱贫的死结,打开致富的大门。
高铁消费扶贫,助推产业致富驶入“快车道”。扶贫工作核心在于激发内生动力。铁路部门利用行业优势,积极帮助贫困群众谋思路、找门路,推行“高铁+扶贫”的帮扶模式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我们看到,“消费扶贫直通车”、“采购扶贫直通车”、“红色旅游专列”等扶贫新模式,使得许多当地特色产业因高铁而起、因高铁而兴,一批批农副产品走出大山,走进市场,一幕幕山清水秀的景色映入游客眼帘。“高铁+模式”实现了农产品的流通升级、旅游服务精准配置,极大提升贫困群众的收入和帮扶满意度。
中欧班列精准扶贫,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2020年,中欧班列全年首次突破万列,一些特色优质农产品通过中欧铁路大通道走向国际市场,销路宽了,消费选择多了。去年,新疆推广核桃种植合作社,并搭乘中欧班列走出国门;从四川成都始发的中欧班列冷藏出口农产品,打造“生鲜物流+”的国际物流直供体系……许多贫困山区的土货、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搭上“钢铁驼队”开启海外营销新模式,推动铁路扶贫工作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按下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的“加速键”。
坚守一份初心,怀揣一份温情。担当起交通扶贫、铁路先行的使命,中国铁路精确瞄准扶贫方向,打通百姓的幸福路、致富路。
(匡俊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