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运脚步中感受社会进步
2021年春运是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的第一个春运,不同于往年春运的人山人海,很多在外的游子选择了就地过年。春运大考有变,春运的细节之处,能够反映铁路部门的治理精度,更是提升春运“温度”的应对举措。
年年春运曾相似,岁岁春运各不同。今年春运的话题不一样了,从悲情的种种抱怨悄悄变成了讨论在高铁上如何更安全、如何让归途更舒适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确实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不仅仅是路网的不断完善、高铁的全面铺开、运能的不断扩充,服务细节的提升,也反映在旅客观念的更新、分流的主动、发声的理智,更体现在公众对铁路部门工作的理解与包容,点滴变化都折射着这个社会深刻的进步。针对今年的客流量变化,铁路实施灵活的“一日一图”,坚持以旅客出行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列车运行模式,探索了更精细的“一日一图”编制,按需求进行开车。对于老年人“数字鸿沟”这个问题,铁路部门推出了老年人购票窗口,推出智能出行,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细心的人们可以看到,春运的客流量下去了,但是铁路的服务质量没有下去。安全是春运的永恒主题,针对今年疫情防控下的春运,铁路部门采取措施应对疫情防控,对车站、车厢、车门和卫生间以及门把手等重点地区进行全面消毒,消除隐患;尽量采取无接触的出行模式,用电子票代替纸质票,用智能代替人工;尽量保证旅客不拥挤、不接触,保证旅途安全出行,织密疫情“防护网”。细细咀嚼春运路上回家的滋味,悲情已不再是春运的底色。也许我们的春运之旅还不是那么完美,但从渐行渐远的春运“抱怨”及越来越舒适的春运归途中,我们看到了社会前行的力量,听到了社会和谐的音符,这就足以令人欣慰。
(魏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