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旅途隐患需合力共为
年关将近,虽然各地倡导就地过年,春运客运量总体下降,但人员集中流动与疫情防控任务交织叠加,组织保障工作仍然难度较大。火车、飞机、大巴车等长途公共交通工具空间密闭、人员复杂,多地“寻找同乘人员”的消息反映出长途公共交通工具属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地。
临近春节,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仍处于上升趋势,且总数破亿,面对国内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的双重影响,疫情防控呈现出严峻复杂的形势。“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也已成为现阶段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精准及时落实“两防”?这不仅是各地各部门所考虑的问题,也应该是我们自身需注意的关键点。尤其是返乡路上,乘坐的交通工具大都空间密闭、人员杂乱,稍不留神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因此,消除旅途隐患需多方配合、合力共为。
目前“就地过年”政策已普遍实施,也减轻了春运期间交通运输的防疫压力,但客观的事实让我们不敢掉以轻心。从记者梳理的数据中,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整个1月份,全国火车、公交、飞机涉及紧急寻人的至少有数十趟,可见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在此情况之下,相关部门就需要想办法、出政策、抓落实。为此,发改委出台《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鼓励人民群众就地过年;铁路运输部门控制车厢客座率,在整列车的后部区域设置隔离区,以备不时之需;利用实名制认证系统做好乘客信息登记和溯源工作,以确保在突发情况下,尽快找到同乘人员等。通过促使一系列防疫政策落地见效,进而全面提升旅途的管控流程,使防疫工作达到无懈可击的地步。
同时,从根本上讲,防疫的保护对象就是人。除了各部门落实防疫措施外,作为我们自身也应该积极参与、主动配合。须知疫情面前,我们既是受保护者,也是参与者。可就在旅途中一些人的不良习惯却给返乡之路添了“堵”,例如:车厢内有个别乘客佩戴口罩不规范,经常拉到下巴底下;有的乘客跨车厢锻炼身体,增加人员流动频率;更有烟瘾大的人利用在站停车的几分钟,聚集车门口抽烟……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旅途的隐患,如不加以改之,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每位乘客都以大局为重,增强防范意识,类似戴口罩不规范的严格要求一下自己,喜欢在车厢内四处走动的约束一下自己,烟瘾大的忍耐一下等等,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下去、普及开来,疫情防控这道防线势必会更加牢不可破。
诚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人的力量自然功不可没,但科技的参与同样不容小觑。整个2020年,我们的防疫工作能够取得此般成效,一大部分要归功于科技的支撑。红外线测温门减少了工作人员与旅客的直接接触;定时定点智能消毒机器人让消杀工作更精准、更科学、更人性化;实名制身份识别系统精准定位乘车人员去向,使目的地提前做好防疫准备……可以看到,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悉数登场,防疫工作不再有胡子眉毛一把抓式的盲目,而是更加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我们所担心的旅途隐患也随之逐日递减。
疫情防控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事关千家万户的生命健康,也更需要千家万户的参与。消除旅途隐患也并非单方面的事,既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也需要我们个人的鼎力配合,同时还要有科技的支撑。唯有多方参与、勠力同心、合力共为,才会事半功倍、百举百全。
文/王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