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身上,看时代发展之路
2020年1月30日,新华社记者周科在南昌火车站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年轻母亲被巨大的行囊压弯了身躯,她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拦在右臂中的婴孩整洁而温暖。
这位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她是一位名叫巴木玉布木的彝族姑娘,住在四川省大凉山深处越西县桃园村。11年前,她用一双透着坚毅的大眼睛,述说着古老的母爱和不屈于生活的坚强。11年后,她用一张灿烂的笑脸,散发出蓬勃的力量和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之光!
从“春运母亲”的行囊,看铁路时速的增长。11年前,在南宁火车站匆忙赶车的巴木玉布木肩上背着一米多高的行囊、手中提着一个鼓鼓的双肩包。包裹里装满被子、衣物、尿不湿和一路需要的食物。原来,从南昌回到家乡需要乘坐两天一夜的火车到成都,在成都住上一晚,再搭乘14个小时的火车到县城,再到踏上回村里的路程,需要三天两夜。如今,随着中国“八纵八横”的高铁网越织越密,从南昌坐高铁到成都,再到越西县城,“春运母亲”的这趟行程,只需要15个小时。11年后的今天,在车站码头已经很难看到旅客大包小包这样的“经典镜头”,取而代之的是旅客轻装出行,出行体验更加美好。创造这份美好的背后,是中国高铁的普及,是强大的中国实力和干劲。
从“春运母亲”的家乡,看脱贫攻坚的力量。11年前的桃花村,只有一条泥巴路通往外界,出行靠马车,医疗条件非常落后。村里土地贫瘠,巴木玉布木家里只有6亩旱地,每年的收成勉强能维持一家人填饱肚子。直到村干部反复提及“精准扶贫”让她看到了希望。从学习种植烟叶、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开始,巴木玉布木一家人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室一厅的房屋粉刷一新,冰箱、洗衣机等家电配置齐全,家庭年收入达到10万元,成功实现脱贫。而她所在的桃花村,2018年修建了乡村公路,曾经的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与巴木玉布木一样,过去8年,我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取得这场“脱贫攻坚战”胜利的背后,是我国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在党和国家大力扶贫的政策下,崇尚勤劳致富、劳动光荣取得的丰硕成果!
“春运母亲”的奋斗故事令人感动。她奋斗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国家很强大,是我们每名中国人奔向美好生活的依靠和后盾;社会很美好,祖国不会辜负每一位认真生活、敢于追梦的人!
(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