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华龙两江评:聚力高质量 让大运河文化插上“文旅融合”腾飞翅膀
“串珠成链”“由线及面”,构建大运河发展利益共同体,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加速将大运河建设成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地评线】华龙两江评:聚力高质量 让大运河文化插上“文旅融合”腾飞翅膀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10-13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近日印发《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将从多方面推进大运河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大运河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据介绍,此规划着力发展大运河文旅融合新业态,措施包括加快发展数字文旅、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民宿,以及促进全域旅游向纵深发展等。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流动的、活着的世界级人类文化遗产,生动记录着国脉与文脉的世代赓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精神追求和文化基因。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期,如何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是时代赋予的新命题。此次《规划》的出台紧扣“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引导大运河文旅融合从自由生长走向规范发展,从各自为政走向协调发展,从同质竞争走向创新发展,为新时期大运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遵循。

传承大运河文化遗产,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大运河文化融汇了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大运河沿线有水工遗产、运河故道、古城古镇等1200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00余项,这些是大运河文化的独特标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深厚根基,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要在有效保护各类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上,推进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促进其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要结合沿线实际,推进大遗址保护利用,发展研学旅行、博物馆旅游等,建设集传承、体验、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传承体验设施,推动大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乡村旅游、全域旅游相结合,让大运河文化活起来。

做强大运河文旅产业,培育新业态新产品。产业融合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近年来,大运河沿线八省(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蓬勃发展,其发展速度和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日益成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要加强对沿线产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推动建立多层次的产业协作机制,推动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旅游演艺、特色民宿等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培育数字文旅新型业态,丰富体现大运河文化的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同步提升住宿、餐饮、购物等相关业态的要素水平和服务品质,打造运河城市、运河产品、运河节庆等品牌体系,进一步提升大运河旅游的文化内涵,彰显大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使文化繁荣和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讲好大运河文化故事,推出艺术精品力作。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对于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具有引领作用。要办好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等品牌活动,支持沿线各地举办有关节庆和展会活动。要围绕讲好大运河故事,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艺术资源,推出一批展现大运河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发挥旅游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传播推广作用,促进文艺和旅游融合发展,为人们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互动,“串珠成链”“由线及面”,构建大运河发展利益共同体,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加速将大运河建设成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作者:鲁之先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地评线】华龙两江评:聚力高质量 让大运河文化插上“文旅融合”腾飞翅膀

2020-10-13 08:54:54 来源: 0 条评论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近日印发《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将从多方面推进大运河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大运河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据介绍,此规划着力发展大运河文旅融合新业态,措施包括加快发展数字文旅、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民宿,以及促进全域旅游向纵深发展等。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流动的、活着的世界级人类文化遗产,生动记录着国脉与文脉的世代赓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精神追求和文化基因。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期,如何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是时代赋予的新命题。此次《规划》的出台紧扣“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引导大运河文旅融合从自由生长走向规范发展,从各自为政走向协调发展,从同质竞争走向创新发展,为新时期大运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遵循。

传承大运河文化遗产,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大运河文化融汇了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大运河沿线有水工遗产、运河故道、古城古镇等1200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00余项,这些是大运河文化的独特标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深厚根基,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要在有效保护各类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上,推进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促进其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要结合沿线实际,推进大遗址保护利用,发展研学旅行、博物馆旅游等,建设集传承、体验、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传承体验设施,推动大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乡村旅游、全域旅游相结合,让大运河文化活起来。

做强大运河文旅产业,培育新业态新产品。产业融合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近年来,大运河沿线八省(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蓬勃发展,其发展速度和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日益成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要加强对沿线产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推动建立多层次的产业协作机制,推动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旅游演艺、特色民宿等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培育数字文旅新型业态,丰富体现大运河文化的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同步提升住宿、餐饮、购物等相关业态的要素水平和服务品质,打造运河城市、运河产品、运河节庆等品牌体系,进一步提升大运河旅游的文化内涵,彰显大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使文化繁荣和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讲好大运河文化故事,推出艺术精品力作。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对于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具有引领作用。要办好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等品牌活动,支持沿线各地举办有关节庆和展会活动。要围绕讲好大运河故事,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艺术资源,推出一批展现大运河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发挥旅游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传播推广作用,促进文艺和旅游融合发展,为人们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互动,“串珠成链”“由线及面”,构建大运河发展利益共同体,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加速将大运河建设成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作者:鲁之先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杨光志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