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华龙两江评: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 跑出向广度深度进军“加速度”
既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这艘航船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向着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我们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学高峰。

​【地评线】华龙两江评: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 跑出向广度深度进军“加速度”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9-24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我国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学高峰。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

着力扬优势,释放创新潜能。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狠抓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优化组合,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形成我国实验室体系,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形成战略力量,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对能够快速突破、及时解决问题的技术,要抓紧推进;对属于战略性、需要久久为功的技术,要提前部署。要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巨大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出来,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

着力补短板,做强基础研究。历史的经验表明,科学技术划时代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原始创新和基础性研究。人类文明进步史告诉我们,在科学的基础研究中每一个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对科学技术的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一定意义上说,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特别是核心技术产生的主要源泉,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所必备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家在量子信息学,纳米科学,基因组学,古生物学等领域已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但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基础研究源头创新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能力不足,科学知识的生产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较小。为此,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明确我国基础研究领域方向和发展目标,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政策支持,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持续不断坚持下去。

着力育人才,厚植第一资源。科技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人才。从长远看,国际竞争的基础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创新驱动说到底是人才驱动。经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人才数量已居世界前列,但要从人才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任务还很艰巨。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渐趋复杂的国内发展挑战,必须从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出发,强化并完善我国的科技创新人才体系。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为此,要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积极设置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本科生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着力强精神,激发内在动力。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科学成就同样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而言,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

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回望过往,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展望未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既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这艘航船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向着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我们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学高峰。

作者:区鹭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地评线】华龙两江评: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 跑出向广度深度进军“加速度”

2020-09-24 08:23:02 来源: 0 条评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我国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学高峰。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

着力扬优势,释放创新潜能。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狠抓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优化组合,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形成我国实验室体系,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形成战略力量,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对能够快速突破、及时解决问题的技术,要抓紧推进;对属于战略性、需要久久为功的技术,要提前部署。要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巨大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出来,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

着力补短板,做强基础研究。历史的经验表明,科学技术划时代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原始创新和基础性研究。人类文明进步史告诉我们,在科学的基础研究中每一个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对科学技术的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一定意义上说,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特别是核心技术产生的主要源泉,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所必备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家在量子信息学,纳米科学,基因组学,古生物学等领域已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但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基础研究源头创新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能力不足,科学知识的生产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较小。为此,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明确我国基础研究领域方向和发展目标,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政策支持,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持续不断坚持下去。

着力育人才,厚植第一资源。科技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人才。从长远看,国际竞争的基础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创新驱动说到底是人才驱动。经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人才数量已居世界前列,但要从人才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任务还很艰巨。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渐趋复杂的国内发展挑战,必须从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出发,强化并完善我国的科技创新人才体系。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为此,要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积极设置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本科生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着力强精神,激发内在动力。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科学成就同样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而言,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

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回望过往,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展望未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既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这艘航船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向着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我们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学高峰。

作者:区鹭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杨光志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