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华龙两江评:做好财政“加减乘法” 护航经济稳中求进
提高政策绩效,更加精准、更重实效地贯彻落实已出台政策,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就一定能够为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作出新贡献。

​【地评线】华龙两江评:做好财政“加减乘法” 护航经济稳中求进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8-12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分析人士认为,“注重实效”意味着已出台的政策要确保落地落实。今年,专项债、抗疫特别国债等政府债券的资金供给量大幅增加,并且这些资金都被要求重点支持“两新一重”等项目建设。确保资金用到实处,才能对经济形成有效支撑。

积极财政政策,是在特殊时期将着力点主要放在国内需求的财政政策,也是创新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的重要实践。今年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任务繁重,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造成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特殊时期需要特殊举措,政策力度和着力点必须作出相应调整。“3.2%”,在经历一季度“深蹲”之后,二季度加速破“疫”复苏,中国经济交出一份逆势上扬的可贵成绩单。可以说,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速由负转正,积极财政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而财政收入向好则进一步印证了经济企稳复苏的态势。

做好“加法”,提振市场信心。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安排,从增加1万亿元财政赤字规模,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到安排3.75万亿元规模专项债,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一系列财政政策定调“更加积极有为”。放眼现实,多项举措正在加速落地,拿专项债来说,数据显示,我国上半年共发行地方债34864亿元,其中,新增债券27869亿元。截至7月14日,全国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券2.24万亿元,全部用于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领域。其中,约有2200亿元专项债券用作铁路、轨道交通、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等领域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资本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作用明显。可以说,通过发挥一揽子政策的规模效应,让市场明确知道政府政策力度和方向,明确的信号很好地引导了市场预期,极大地提振了市场信心。

做好“减法”,释放惠企红利。减税降费依然是今年财政政策中的一个关键词。今年以来,为了应对疫情的影响,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包括对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加大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力度,出台扩大汽车消费的税收政策,完善出口退税等稳外贸税收支持政策,阶段性减免社保费、医保费用,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等一揽子举措,预计今年减税降费的新增规模会达到25000多亿元。除此之外,在去年制度性安排的基础上,今年将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扩大减税降费力度,对于6月份以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将继续延长期限。这些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无疑有助于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

做好“乘法”,提升执行效率。坚持“提质增效”的发力点,其中一个要义是切实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报告,今年新增的1万亿元赤字规模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总计2万亿元资金将通过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全部转给地方,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最大限度下沉财力直达“六保”,积极的财政政策“靶向”发力,更加精准、更有针对性。诚如专家所说,这部分财政资金不仅将通过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体现积极财政政策的执行效率,同时,在资金的使用上将更加注重逆周期调节,进一步发挥乘数效应和杠杆效应。同时,对赤字率留有余地、对财政资金用途有明确安排并注重绩效考核,也体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实效、有针对性。

财政政策,更重实效。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同时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疫情防控压力相互交织的复杂形势,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凸显。展望下半年,财政政策将会延续更加积极有为的政策取向,以减税降费为代表的一系列惠企利民政策将持续发力,同时,提高政策绩效,更加精准、更重实效地贯彻落实已出台政策,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就一定能够为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作出新贡献。

作者:尤茹荷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地评线】华龙两江评:做好财政“加减乘法” 护航经济稳中求进

2020-08-12 09:01:16 来源: 0 条评论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分析人士认为,“注重实效”意味着已出台的政策要确保落地落实。今年,专项债、抗疫特别国债等政府债券的资金供给量大幅增加,并且这些资金都被要求重点支持“两新一重”等项目建设。确保资金用到实处,才能对经济形成有效支撑。

积极财政政策,是在特殊时期将着力点主要放在国内需求的财政政策,也是创新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的重要实践。今年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任务繁重,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造成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特殊时期需要特殊举措,政策力度和着力点必须作出相应调整。“3.2%”,在经历一季度“深蹲”之后,二季度加速破“疫”复苏,中国经济交出一份逆势上扬的可贵成绩单。可以说,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速由负转正,积极财政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而财政收入向好则进一步印证了经济企稳复苏的态势。

做好“加法”,提振市场信心。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安排,从增加1万亿元财政赤字规模,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到安排3.75万亿元规模专项债,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一系列财政政策定调“更加积极有为”。放眼现实,多项举措正在加速落地,拿专项债来说,数据显示,我国上半年共发行地方债34864亿元,其中,新增债券27869亿元。截至7月14日,全国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券2.24万亿元,全部用于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领域。其中,约有2200亿元专项债券用作铁路、轨道交通、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等领域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资本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作用明显。可以说,通过发挥一揽子政策的规模效应,让市场明确知道政府政策力度和方向,明确的信号很好地引导了市场预期,极大地提振了市场信心。

做好“减法”,释放惠企红利。减税降费依然是今年财政政策中的一个关键词。今年以来,为了应对疫情的影响,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包括对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加大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力度,出台扩大汽车消费的税收政策,完善出口退税等稳外贸税收支持政策,阶段性减免社保费、医保费用,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等一揽子举措,预计今年减税降费的新增规模会达到25000多亿元。除此之外,在去年制度性安排的基础上,今年将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扩大减税降费力度,对于6月份以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将继续延长期限。这些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无疑有助于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

做好“乘法”,提升执行效率。坚持“提质增效”的发力点,其中一个要义是切实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报告,今年新增的1万亿元赤字规模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总计2万亿元资金将通过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全部转给地方,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最大限度下沉财力直达“六保”,积极的财政政策“靶向”发力,更加精准、更有针对性。诚如专家所说,这部分财政资金不仅将通过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体现积极财政政策的执行效率,同时,在资金的使用上将更加注重逆周期调节,进一步发挥乘数效应和杠杆效应。同时,对赤字率留有余地、对财政资金用途有明确安排并注重绩效考核,也体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实效、有针对性。

财政政策,更重实效。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同时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疫情防控压力相互交织的复杂形势,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凸显。展望下半年,财政政策将会延续更加积极有为的政策取向,以减税降费为代表的一系列惠企利民政策将持续发力,同时,提高政策绩效,更加精准、更重实效地贯彻落实已出台政策,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就一定能够为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作出新贡献。

作者:尤茹荷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杨光志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