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华龙两江评:文化建设助城市气质出落得端庄厚重
卖文创产品,实际上是在卖故事卖文化。推动巴渝文化传承光大,重在文化经济融合,提升文化服务力。

​【地评线】华龙两江评:文化建设助城市气质出落得端庄厚重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7-21

近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消息,今年以来建成10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并计划于近期开放。年内,还将建设并开放32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届时全市92个体育公园将全部建设完成。

打造文化重庆,重在建设、重在发掘、重在传承。主城区九龙半岛至钓鱼嘴半岛沿线,已作为文化艺术湾区整体规划建设,钓鱼嘴半岛定位为主城“音乐半岛”,布下了重庆音乐厅、露天音乐广场、音乐学院等重大项目。綦江晒出的丝巾、折扇、T恤衫、拉杆箱、旗袍、小提琴,地方特色浓郁,古朴大方,美观实用。走进璧山,可以在状元桥体验国学亲子游,感受国学魅力,还可以游诗圣岛,天子桥,亭台楼阁,农耕器具,景观奇石雅配诗词歌赋,满满的文化神韵。文化重庆,一派雍容华贵,今非昔比。

“三江四廊”和主城区“两江四岸”的地理格局,传统巴渝、明清移民、开埠建市、抗战陪都、西南大区的丰富人文,孕育涵养了独特的文化风貌。市域内不同历史时期积淀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传统特色风物、凝聚乡愁功能的街区、道路、街巷、村镇和建筑等,集成了丰富多彩的厚重文化样貌。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和红岩精神,为培育文化产业精品生产体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料材矿藏。不断发掘文化资源,提升创新创作能力,就不难推出更多的“渝牌原创”,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更精美的精神大餐。

人民有信仰,文化要振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长相,是一个城市的底蕴所在。市民热衷于看书、追剧、购买文创产品,不只是美好生活的点缀,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厚度。通过更为丰富的文化消费,用文化滋养心灵,生活才叫有品位,幸福感才能提得足。在文化消费的背后,是文化产业在充当国家民族的精神支柱。文化兴,离不开内在的自生活力,需要提供发展壮大的机制供给。这主要依赖于深化改革,才能文业昌盛,最终达到以文立城、以文兴业、以文塑人的目的。

文化的振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改革命题。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文化企业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引导文化企业坚守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推动持续健康发展。从“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强化文化政策引导,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文化发展新优势。从管理政府文化单位向动员全社会转变,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建立体现自身独特优势、可持续的经营模式,促进文化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使文化资源充分合理流动,实现最优配置。

文化服务供给的可持续活力在于融合。文化天然具有融合、衍生的特质。比如文创产品,从来就不是一个光秃秃孤立的物件,一般都携带着引人入胜的故事。卖文创产品,实际上是在卖故事卖文化。推动巴渝文化传承光大,重在文化经济融合,提升文化服务力。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实现文化与科技、经济、金融等深度融合,强化文化产业链整合、企业孵化,形成“文化+”商贸、制造、农业、旅游、智能化的多样性产业格局,引导协调、联动发展,构建文化产业集群,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不断增长的美好需求。

作者:张全林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地评线】华龙两江评:文化建设助城市气质出落得端庄厚重

2020-07-21 08:37:26 来源: 0 条评论

近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消息,今年以来建成10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并计划于近期开放。年内,还将建设并开放32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届时全市92个体育公园将全部建设完成。

打造文化重庆,重在建设、重在发掘、重在传承。主城区九龙半岛至钓鱼嘴半岛沿线,已作为文化艺术湾区整体规划建设,钓鱼嘴半岛定位为主城“音乐半岛”,布下了重庆音乐厅、露天音乐广场、音乐学院等重大项目。綦江晒出的丝巾、折扇、T恤衫、拉杆箱、旗袍、小提琴,地方特色浓郁,古朴大方,美观实用。走进璧山,可以在状元桥体验国学亲子游,感受国学魅力,还可以游诗圣岛,天子桥,亭台楼阁,农耕器具,景观奇石雅配诗词歌赋,满满的文化神韵。文化重庆,一派雍容华贵,今非昔比。

“三江四廊”和主城区“两江四岸”的地理格局,传统巴渝、明清移民、开埠建市、抗战陪都、西南大区的丰富人文,孕育涵养了独特的文化风貌。市域内不同历史时期积淀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传统特色风物、凝聚乡愁功能的街区、道路、街巷、村镇和建筑等,集成了丰富多彩的厚重文化样貌。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和红岩精神,为培育文化产业精品生产体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料材矿藏。不断发掘文化资源,提升创新创作能力,就不难推出更多的“渝牌原创”,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更精美的精神大餐。

人民有信仰,文化要振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长相,是一个城市的底蕴所在。市民热衷于看书、追剧、购买文创产品,不只是美好生活的点缀,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厚度。通过更为丰富的文化消费,用文化滋养心灵,生活才叫有品位,幸福感才能提得足。在文化消费的背后,是文化产业在充当国家民族的精神支柱。文化兴,离不开内在的自生活力,需要提供发展壮大的机制供给。这主要依赖于深化改革,才能文业昌盛,最终达到以文立城、以文兴业、以文塑人的目的。

文化的振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改革命题。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文化企业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引导文化企业坚守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推动持续健康发展。从“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强化文化政策引导,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文化发展新优势。从管理政府文化单位向动员全社会转变,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建立体现自身独特优势、可持续的经营模式,促进文化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使文化资源充分合理流动,实现最优配置。

文化服务供给的可持续活力在于融合。文化天然具有融合、衍生的特质。比如文创产品,从来就不是一个光秃秃孤立的物件,一般都携带着引人入胜的故事。卖文创产品,实际上是在卖故事卖文化。推动巴渝文化传承光大,重在文化经济融合,提升文化服务力。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实现文化与科技、经济、金融等深度融合,强化文化产业链整合、企业孵化,形成“文化+”商贸、制造、农业、旅游、智能化的多样性产业格局,引导协调、联动发展,构建文化产业集群,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不断增长的美好需求。

作者:张全林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杨光志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