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华龙两江评:毕业季,合力打赢“稳就业”这场硬仗
近日,重庆科技局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我市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若干措施》。《措施》鼓励利用互联网平台、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等拓宽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渠道,通过项目拉动、双创导师引领、抱团创业等方式,支持高校毕业生以创业促就业,提升创业就业成功率。
又到毕业季,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规模创历史新高。如何妥善用好既有就业岗位、创新开发新岗位、采取措施实施多渠道就业等,无不成为摆在各地方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任务。稳就业就是稳民生,“六稳”工作、“六保”任务,就业都摆在首位。各地应瞄准当前大学毕业集中走向社会这一特殊时间节点,持续强化稳就业举措,发挥好连接校园与用人单位、就业岗位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多措并举答好保障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这道“综合题”。
政策加持,为就业打开更多“窗口”。今年大学毕业生总体规模大,尤其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影响下,全球产业链持续受到冲击形势下,传统生产制造等企业就业岗位不可避免出现紧缩,稳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对此,政府部门应发挥好政策工具作用,打好助企纾困解难、就业激励、新兴就业岗位拓展等“组合拳”,让社会接受大学毕业生的门路更多更广。重庆对中小微企业实施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西安开启“绿色通道”,出台20条举措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湖南出台37条优待措施激励大学生参军报国;湖北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行动”,打通40万个就业岗位通道……政策发力,企业联动,各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消除障碍,为多种形式创业和灵活就业松绑。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各地还需持续加把劲,发挥政策优势,加大扶持和帮带力度,让更多的大学生实现从校门到岗位的无缝衔接。
转变观念,让每个选择都有“光彩”。大学毕业生同样需要转变就业观念,“铁饭碗”“洋饭碗”并非是就业的最佳选择。有数据显示,这些年随着社会创新环境的持续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流向创新活力更强的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哪儿有梧桐树哪儿就有金凤凰”正成为大学生就业新的表现形式。对此,大学毕业生也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基层有大舞台、中小微企业有独特的创新活力、创业则有更多的挑战和乐趣……需要做的,便是打破传统择业思维中的条条框框,听从内心的召唤,走好迈向职场第一步,给自己一个值得奋斗和铭记的“成人礼”。
凝聚合力,注入就业更多社会“引擎”。在大学毕业生队伍中,贫困、残疾毕业生就业问题更需要重点关注。此前,教育部就指导高校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身体残疾毕业生等群体提供“一对一”的帮扶,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岗位推送工作。各地把大学毕业生就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开发的公益岗位、推出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企业帮带等活动,为特殊群体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形态,让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其中,发挥作用,本身就是特殊时期的创新之举。重庆建立大学生“创意银行”,征集、遴选、储存大学生的创业金点子、好创意,通过项目孵化和帮扶服务,将创意培育为创业项目。这些好的创新创意,都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拓展,以更广的思路、更多的路径,合力打赢“稳就业”这场硬仗。
越是任务艰巨,越要早行动早见效。全国800多万大学毕业生即将走出校园,各地在巩固好前期“功课”的基础上,还需持续加把力,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根据就业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力度,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尽力把疫情对大学毕业生特别是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作者: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