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华龙两江评:释放民生科技红利 让创新成果造福千家万户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地发展民生科技,让成果“活”起来,才能使人民在创新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地评线】华龙两江评:释放民生科技红利 让创新成果造福千家万户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6-26

很多做过胃镜检查的人,事后都闻“镜”色变:装有摄像头的细管要顺着喉咙插到胃里,感觉翻江倒海。如今,同样查看肠胃疾病,家住北京市通州区的粟女士只需吞服一粒如药丸大小的“胶囊”即可。科技改变生活,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民生科技。

科学技术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力量,科技惠民、改善民生是科技发展的重要的宗旨。所谓的民生科技,一般是指与民生具有直接关联的科学技术,它以服务民生为宗旨,把科技成果转化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之中,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近些年来,科技创新对于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给予了很大的投入,比如应对公众关心的雾霾治理、突发传染病等问题,在推动科技更好造福于民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了民生科技的“红利”。

科技创新凸显民生导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决不能仅仅落在经费上、填在表格里、发表在杂志上,而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转化为人民福祉。在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实施有效的科技创新必须到社会实践中去,瞄准现实的民生需求。这样,科技创新才能有的放矢,找到有意义、有价值的努力方向,创新成果才能找到用武之地,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实上,从生活场景的变化来看,创新发展带来的科技“获得感”比比皆是。比如,借助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发展,大山深处的农副产品可以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足不出户,一部手机就能办成的事可以列出长长一串;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被外国留学生票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甚至被视为现代生活标配……科技创新与社会生活越来越深入的互动,带给人们巨大的想象空间。

科技研发紧盯民生需求。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的动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科技创新的前进方向。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日益增长,回应这些期盼,尤需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特别是资源环境、脱贫攻坚等领域,对科技惠及民生、创新成果共享的需求更为迫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创新创造意愿与民生改善需求直接对接,让科技创新成为人们“获得感”的重要源泉,让科技创新更好惠及民生,就能使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潜能得到更充分的释放,有效提高创新的质量、效益和价值,让14亿中国人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事实上,科技研发瞄准民生需求往往能实现融合发展的放大效应,一方面,科技创新带来民生“获得感”,另一方面,民生“获得感”又会对科技创新提出新的要求,从而推动科技不断进步,进一步提升民生“获得感”。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普惠人民。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了我国在农业、能源、生态环保、防灾减灾、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的进展和突破,对“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作出了充分而生动的诠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地发展民生科技,让成果“活”起来,才能使人民在创新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乐羲扎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地评线】华龙两江评:释放民生科技红利 让创新成果造福千家万户

2020-06-26 06:00:00 来源: 0 条评论

很多做过胃镜检查的人,事后都闻“镜”色变:装有摄像头的细管要顺着喉咙插到胃里,感觉翻江倒海。如今,同样查看肠胃疾病,家住北京市通州区的粟女士只需吞服一粒如药丸大小的“胶囊”即可。科技改变生活,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民生科技。

科学技术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力量,科技惠民、改善民生是科技发展的重要的宗旨。所谓的民生科技,一般是指与民生具有直接关联的科学技术,它以服务民生为宗旨,把科技成果转化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之中,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近些年来,科技创新对于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给予了很大的投入,比如应对公众关心的雾霾治理、突发传染病等问题,在推动科技更好造福于民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了民生科技的“红利”。

科技创新凸显民生导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决不能仅仅落在经费上、填在表格里、发表在杂志上,而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转化为人民福祉。在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实施有效的科技创新必须到社会实践中去,瞄准现实的民生需求。这样,科技创新才能有的放矢,找到有意义、有价值的努力方向,创新成果才能找到用武之地,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实上,从生活场景的变化来看,创新发展带来的科技“获得感”比比皆是。比如,借助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发展,大山深处的农副产品可以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足不出户,一部手机就能办成的事可以列出长长一串;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被外国留学生票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甚至被视为现代生活标配……科技创新与社会生活越来越深入的互动,带给人们巨大的想象空间。

科技研发紧盯民生需求。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的动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科技创新的前进方向。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日益增长,回应这些期盼,尤需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特别是资源环境、脱贫攻坚等领域,对科技惠及民生、创新成果共享的需求更为迫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创新创造意愿与民生改善需求直接对接,让科技创新成为人们“获得感”的重要源泉,让科技创新更好惠及民生,就能使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潜能得到更充分的释放,有效提高创新的质量、效益和价值,让14亿中国人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事实上,科技研发瞄准民生需求往往能实现融合发展的放大效应,一方面,科技创新带来民生“获得感”,另一方面,民生“获得感”又会对科技创新提出新的要求,从而推动科技不断进步,进一步提升民生“获得感”。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普惠人民。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了我国在农业、能源、生态环保、防灾减灾、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的进展和突破,对“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作出了充分而生动的诠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地发展民生科技,让成果“活”起来,才能使人民在创新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乐羲扎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杨光志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