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华龙两江评:“非遗+”打造脱贫金钥匙 点亮小康新生活
武隆农民杨兴勇演出近3000场,川江号子更唱响北京、上海,飞向了泰国、越南。 “非遗+小康”拓展了群众增收空间,给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点燃新希望。

【地评线】华龙两江评:“非遗+”打造脱贫金钥匙 点亮小康新生活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5-08

身穿蓑衣的纤夫,编着小辫的渔娘,划水而来的渔船……乌江边上,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活图景映入观众眼帘。观众未必能注意到,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表演者是武隆区的农民。放下锄头,拿起话筒,穿上演出服,农民一步步走到舞台聚光灯下。

武隆将川江号子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串联起旅游新格局,门票带来的收入,再算上民宿、农家乐、采摘园等,当地百姓靠非遗干上了新职业、吃上了旅游饭。武隆“非遗+”的成功探索和实践,是重庆和国家精准实施文化扶贫、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既给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开辟了致富发展新渠道,又促进了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同时为传承、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开拓出一条新路径。

“非遗+扶贫”,打造致富“金钥匙”。 一边是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一边苦于致富无门的贫困群众,“非遗”遇上“扶贫”擦出了致富的火花、智慧的火花和幸福的火花。国家相关部门连续出台文件,以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为重点,选取确定“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各地纷纷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项目,大力推动文化扶贫,引导困难群众把“遗产”转化成“财产”,打造一把开启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非遗+文创”,点亮生活“新空间”。非遗联系千家万户、遍布城镇村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开州区村民郑代令参加旗袍传统技艺非遗扶贫培训班后,专门制作旗袍、盘扣、抱枕、摆件等非遗产品及衍生的文创品,实现了在家门口创“薪”,生活条件和质量有了显著改善。“非遗+扶贫”是个“技艺活”,凸显出“扶技”与“扶智”的结合,有助于实现可持续致富;也是个“文化活”,能够在实践中得到精神熏染,激发荣誉感、增进成就感、提升幸福感。

“非遗+小康”,振兴乡村“新动能”。去年以来,全国393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50个省级贫困县共设立非遗工坊2310个,带动46.38万人参与就业,带动2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各地积极拓展“非遗+”模式,大力挖掘非遗资源,着力形成特色优势,推进乡村游、文化游,涵养了民俗文化,传承了非遗技艺,推动了文旅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非遗产品及衍生品走向市场、迈出国门,武隆农民杨兴勇演出近3000场,川江号子更唱响北京、上海,飞向了泰国、越南。 “非遗+小康”拓展了群众增收空间,给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点燃新希望。

作者:高谭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地评线】华龙两江评:“非遗+”打造脱贫金钥匙 点亮小康新生活

2020-05-08 08:47:47 来源: 0 条评论

身穿蓑衣的纤夫,编着小辫的渔娘,划水而来的渔船……乌江边上,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活图景映入观众眼帘。观众未必能注意到,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表演者是武隆区的农民。放下锄头,拿起话筒,穿上演出服,农民一步步走到舞台聚光灯下。

武隆将川江号子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串联起旅游新格局,门票带来的收入,再算上民宿、农家乐、采摘园等,当地百姓靠非遗干上了新职业、吃上了旅游饭。武隆“非遗+”的成功探索和实践,是重庆和国家精准实施文化扶贫、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既给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开辟了致富发展新渠道,又促进了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同时为传承、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开拓出一条新路径。

“非遗+扶贫”,打造致富“金钥匙”。 一边是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一边苦于致富无门的贫困群众,“非遗”遇上“扶贫”擦出了致富的火花、智慧的火花和幸福的火花。国家相关部门连续出台文件,以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为重点,选取确定“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各地纷纷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项目,大力推动文化扶贫,引导困难群众把“遗产”转化成“财产”,打造一把开启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非遗+文创”,点亮生活“新空间”。非遗联系千家万户、遍布城镇村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开州区村民郑代令参加旗袍传统技艺非遗扶贫培训班后,专门制作旗袍、盘扣、抱枕、摆件等非遗产品及衍生的文创品,实现了在家门口创“薪”,生活条件和质量有了显著改善。“非遗+扶贫”是个“技艺活”,凸显出“扶技”与“扶智”的结合,有助于实现可持续致富;也是个“文化活”,能够在实践中得到精神熏染,激发荣誉感、增进成就感、提升幸福感。

“非遗+小康”,振兴乡村“新动能”。去年以来,全国393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50个省级贫困县共设立非遗工坊2310个,带动46.38万人参与就业,带动2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各地积极拓展“非遗+”模式,大力挖掘非遗资源,着力形成特色优势,推进乡村游、文化游,涵养了民俗文化,传承了非遗技艺,推动了文旅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非遗产品及衍生品走向市场、迈出国门,武隆农民杨兴勇演出近3000场,川江号子更唱响北京、上海,飞向了泰国、越南。 “非遗+小康”拓展了群众增收空间,给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点燃新希望。

作者:高谭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杨光志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