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华龙两江评:瞄准重大项目投资,让扩内需持续“升温”
立足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特殊环境,全面科学地审视不同领域的投资需求,点燃“扩内需”这把火,进而延伸和拓展出更多新的服务功能和消费空间,赋能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地评线】华龙两江评:瞄准重大项目投资,让扩内需持续“升温”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4-25

有效投资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动力。受疫情影响,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冲疫情影响,让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重点课题。

投资一直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热门话题。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加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投资也按下了“快进键”。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各地方也相继出台了对应措施,赋能重大项目建设投资步入正轨,协同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

瞄准重大项目建设投资,需充分认清疫情带来的影响,以及投资下滑的被动。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84145亿元,同比下降16.1%。面对以“万亿”为计的固定资产投资总体量,两位数比例下降带来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困难需要正视,短板和不足更应补齐。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目前我国人均基础设施存量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0%至30%。这也说明,在民生领域、区域发展方面,还有着大量基础设施投资需求。

差距就是上升的空间,不足就是进步的潜力。只要我们能够瞄准“短板”和不足,不断强弱项、固底板,就一定能够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做大文章,培育出更占优势和蕴藏潜能的经济新“增长极”。而且,在疫情“大考”面前,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了韧性强、潜力足、空间广的独特优势,疫情短期冲击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我国长期向好、稳中向好的基本面和发展趋势。因此,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无疑拥有发展空间和经济基础的“双重优势”。

当然,强调加大投资,并不是盲目地投资,而是要把资金的“好钢”用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刀刃”上来,以有效投资引导资金投向能够改进社会服务功能、改善民生民本、补强基础设施短板的领域,进一步提升我国人均基础设施存量,推动经济与民生“双进步”“双提升”。

具体而言,传统意义上的“老基建”比起“新基建”,经过长期建设,得到了显著改善,投资空间也相对有限。但从不同地域划分来看,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计建设仍然存在着不平衡的情况,中西部与沿海发达城市仍然有较大差距,疫情期间暴露出来的社区生活服务短板、乡村公共卫生资源紧缺、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瞄准基础设施短板,加大投资规模,不仅是提升人们生活幸福指数的应有之义,也是丰富消费内涵、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值得很好地抓在手上,赋能经济社会持续向前。

比起“老基建”,“新基建”更具投资潜质。疫情期间,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紧紧拥抱“民生”,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数字娱乐、科技种植等新模式不断拓展着人们的想象边界,不仅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更激发了社会对“新基建”重大项目的投资热情。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抢抓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应加大“新基建”投资的政策举措,“新基建”被赋予了稳增长、稳就业等诸多期望。接下来,就应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上花力气、下功夫,希冀带来更多的惊喜。

投资一头连着需求、一头连着供给。当务之急,便是立足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特殊环境,全面科学地审视不同领域的投资需求,点燃“扩内需”这把火,进而延伸和拓展出更多新的服务功能和消费空间,赋能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牛三又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地评线】华龙两江评:瞄准重大项目投资,让扩内需持续“升温”

2020-04-25 09:57:39 来源: 0 条评论

有效投资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动力。受疫情影响,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冲疫情影响,让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重点课题。

投资一直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热门话题。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加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投资也按下了“快进键”。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各地方也相继出台了对应措施,赋能重大项目建设投资步入正轨,协同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

瞄准重大项目建设投资,需充分认清疫情带来的影响,以及投资下滑的被动。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84145亿元,同比下降16.1%。面对以“万亿”为计的固定资产投资总体量,两位数比例下降带来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困难需要正视,短板和不足更应补齐。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目前我国人均基础设施存量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0%至30%。这也说明,在民生领域、区域发展方面,还有着大量基础设施投资需求。

差距就是上升的空间,不足就是进步的潜力。只要我们能够瞄准“短板”和不足,不断强弱项、固底板,就一定能够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做大文章,培育出更占优势和蕴藏潜能的经济新“增长极”。而且,在疫情“大考”面前,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了韧性强、潜力足、空间广的独特优势,疫情短期冲击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我国长期向好、稳中向好的基本面和发展趋势。因此,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无疑拥有发展空间和经济基础的“双重优势”。

当然,强调加大投资,并不是盲目地投资,而是要把资金的“好钢”用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刀刃”上来,以有效投资引导资金投向能够改进社会服务功能、改善民生民本、补强基础设施短板的领域,进一步提升我国人均基础设施存量,推动经济与民生“双进步”“双提升”。

具体而言,传统意义上的“老基建”比起“新基建”,经过长期建设,得到了显著改善,投资空间也相对有限。但从不同地域划分来看,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计建设仍然存在着不平衡的情况,中西部与沿海发达城市仍然有较大差距,疫情期间暴露出来的社区生活服务短板、乡村公共卫生资源紧缺、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瞄准基础设施短板,加大投资规模,不仅是提升人们生活幸福指数的应有之义,也是丰富消费内涵、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值得很好地抓在手上,赋能经济社会持续向前。

比起“老基建”,“新基建”更具投资潜质。疫情期间,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紧紧拥抱“民生”,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数字娱乐、科技种植等新模式不断拓展着人们的想象边界,不仅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更激发了社会对“新基建”重大项目的投资热情。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抢抓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应加大“新基建”投资的政策举措,“新基建”被赋予了稳增长、稳就业等诸多期望。接下来,就应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上花力气、下功夫,希冀带来更多的惊喜。

投资一头连着需求、一头连着供给。当务之急,便是立足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特殊环境,全面科学地审视不同领域的投资需求,点燃“扩内需”这把火,进而延伸和拓展出更多新的服务功能和消费空间,赋能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牛三又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杨光志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