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述年】华龙两江评:春节习俗“那些事儿”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诗,代表了多少人儿时过春节的记忆,曾经的爆竹声声,曾经的锣鼓喧天,曾经的热闹灶火……而现实中,“年味儿”好像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在你的记忆中,家乡的“春节”是否有着不一样的传统和不一样的气象?不妨通过一些特别的民俗和趣事来解密新春密码,重拾春节习俗,寻找远去的“年味儿”。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由于农历新年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称作“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人们把从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称作“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等,并准备一些年后给亲戚朋友拜年的礼品,给小孩子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迎接新年。
春节前,每家每户会在住宅的大门上张贴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窗户上贴上美丽的窗花,门前挂上大红灯笼或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一定要倒着贴,寓意福气到了,这些习俗营造了喜庆的春节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字叫做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会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猛兽。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走,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会走呢?用鞭爆轰,于是在春节有了放鞭炮的习俗。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在外打拼的游子无论离家多远,都一定要赶回家与亲人团聚。腊月三十夜是除夕,也称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夜晚,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一起熬夜守岁,欢聚畅饮,共享天伦之乐;为了庆祝团聚,我国北方会吃饺子,南方会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鞭炮齐鸣,爆竹声此起彼伏,家家户户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初一,男女老少着新衣、相互之间送祝福,长辈给晚辈发红包;初二、三开始走亲戚,相互拜年、道祝贺词、祭祖……春节的热闹气氛不仅仅洋溢在各家各户,舞狮子、耍龙灯、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也充满大街小巷,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这样的热闹景象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至此,春节才算真正结束。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相信,只要我们重新把春节的“仪式感”拾起,把习俗传承,记忆中的“年味儿”一定能闻得到!
作者:方园(大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