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70岁的您|厚植文化实力 为国家发展注入新动能

致70岁的您|厚植文化实力 为国家发展注入新动能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10-15

见证新时代,书写新辉煌。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国各地举办一系列精彩的文化活动,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培育家国情怀,引领时代风气。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中国成立70年,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70年。从一穷二白到姹紫嫣红,从探索尝试到繁荣发展,我国文化事业一路走来,创造了高速发展的奇迹。随着文化活力的释放,文化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文化产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文化为中华民族“强起来”注入了强大动能。

发展文化事业,丰富精神食粮。新中国成立70年来,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抓手,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设施网络,创新运行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推动文化小康不断迈进。据统计,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每年出版图书1.5万种,如今每年出版图书约50万种。从“书荒”到“书海”的跨越,见证了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从大力倡导到积极践行,全民阅读活动已在全国遍地生花。从城市到乡村,从政府机关到田间地头,我们感受到越来越浓烈的书香氛围。从校园到家庭,从莘莘学子到白发长者,百姓的阅读热情充分激发。从铅与火、光与电到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阅读的面貌和形态。如今,阅读的概念已刷新,5G、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新技术纷纷亮相,已经迈入“一屏万卷”的阅读新时代。

发展文化产业,厚植文化实力。70年来,着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断优化文化产品供给结构,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完善文化投融资体系和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加强对文化资本市场的监管和引导,提高了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注重创新文化经济政策和生产经营机制,推动文化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文化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同时,大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已成为文化发展的一大亮点。截至2018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全国各类文化和旅游单位31.82万个,从业人员375.07万人。

文化发展奠定了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70年间,产生的大量优秀文艺作品,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生产的大批现实主义优秀作品和对各种文艺新形式的先锋探索,充分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创新力。文化的力量,已深深植入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张全林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致70岁的您|厚植文化实力 为国家发展注入新动能

2019-10-15 16:12:41 来源: 0 条评论

见证新时代,书写新辉煌。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国各地举办一系列精彩的文化活动,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培育家国情怀,引领时代风气。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中国成立70年,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70年。从一穷二白到姹紫嫣红,从探索尝试到繁荣发展,我国文化事业一路走来,创造了高速发展的奇迹。随着文化活力的释放,文化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文化产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文化为中华民族“强起来”注入了强大动能。

发展文化事业,丰富精神食粮。新中国成立70年来,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抓手,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设施网络,创新运行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推动文化小康不断迈进。据统计,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每年出版图书1.5万种,如今每年出版图书约50万种。从“书荒”到“书海”的跨越,见证了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从大力倡导到积极践行,全民阅读活动已在全国遍地生花。从城市到乡村,从政府机关到田间地头,我们感受到越来越浓烈的书香氛围。从校园到家庭,从莘莘学子到白发长者,百姓的阅读热情充分激发。从铅与火、光与电到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阅读的面貌和形态。如今,阅读的概念已刷新,5G、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新技术纷纷亮相,已经迈入“一屏万卷”的阅读新时代。

发展文化产业,厚植文化实力。70年来,着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断优化文化产品供给结构,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完善文化投融资体系和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加强对文化资本市场的监管和引导,提高了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注重创新文化经济政策和生产经营机制,推动文化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文化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同时,大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已成为文化发展的一大亮点。截至2018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全国各类文化和旅游单位31.82万个,从业人员375.07万人。

文化发展奠定了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70年间,产生的大量优秀文艺作品,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生产的大批现实主义优秀作品和对各种文艺新形式的先锋探索,充分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创新力。文化的力量,已深深植入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张全林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杨光志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