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离不开智能化手段
6月13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环卫集团了解到,近10年来,重庆共投资75亿元,推动建立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机制、构建垃圾分类运输智慧化网络物流系统、健全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等,目前重庆垃圾分类已在全国实现了六个率先。
推动垃圾分类,各地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不如人意之处。要破解垃圾分类的难题,必须借助科技的力量,压低分类成本,用“科技代替人力”“机器代替人体”。降低劳动强度和后期处理转化成本,垃圾分类才能行稳致远。
重庆市环卫集团利用主城区生活垃圾二次转运系统建成界石、走马和夏家坝3座垃圾分类物流基地,装备生活垃圾智能多级精分选系统,智能化、高精准识别垃圾种类,全自动高效垃圾分类,总转运规模达到9600吨/日。其中,巴南界石二次运转站,是全国首座跨区域生活垃圾二次运转站,每天转运来自主城的3000多吨生活垃圾。在全国率先构建垃圾分类运输智慧化网络物流系统,实现垃圾分类收运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是切准了垃圾分类的症结所在。
物联网应用是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有效方式。通过物联网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及系统,为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提供工具,以改变传统回收“小、散、差”的状况,才能真正推动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的前端,解决嫌麻烦、不愿分,或分不好、不会分等难题,借助物联网构建激励机制要比计量收费管用。
实践证明,基于“物联网+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的积分奖励机制,颇能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利用“刷脸倒垃圾”技术,居民在投放垃圾时,智能设备能识别垃圾袋的类别,当该类别和垃圾收集设施能够对上“暗号”,垃圾箱的盖子才会打开。同时,智能设备拍下投放垃圾者的照片,进行数据比对,进而作为抽检、领取积分的依据。“刷脸”使“垃圾有主”,让没有分类或分类错误的垃圾主人领责没商量,这无疑会帮助居民强化垃圾分类意识。
智能设备提供了奖罚的依据,成为垃圾分类责任精准化的有力支撑。智能系统还能按用户投放的次数、正确率,将用户自动分成不同等级,等级越高的居民获得的奖励越高。这种激励机制,让小区居民们对垃圾分类乐此不疲,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生活习惯。垃圾分类智能化不仅提升了分类效率,规避了分类错误,规范了垃圾分类行为,与传统人工称重计数相比,还能自动计算垃圾的数量,避免随意性裁量,并按量把奖励打入居民账户。
文/张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