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大力弘扬尊师重教风尚 筑牢民族复兴人才支撑
全国教育大会10日上午在北京召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这是党和国家对教师的高度评价。教育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地位;教师作为一项崇高的职业,肩负着发展教育事业,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理所当然地应该受到高度重视,教师无庸置疑地应该受到褒奖厚待。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在古代,孔子被推崇为“大成至圣先师”,被誉为“万世师表”。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设立教师节,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无比重视,对教师的无限关怀。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上,英雄辈出,大师荟萃,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教师园丁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于一个人也好,于一个国家也罢,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老师的功勋,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对老师心存感恩。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动人心者,莫贵乎于行。我们欣喜的看到,每每教师节来临,一时间老师成了倍受热捧的焦点人物,祝福老师成了人气爆棚的高频词汇,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尊师重教风尚。无庸置疑,这既是对广大教师的褒奖和赞誉,更是作为每一个人民教师的殊荣和骄傲,同时也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幸事和好事。因为教育和我们每个人都紧密相联、息息相关,只有全社会形成了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每一个教师才能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唯此,教师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最令人向往的光辉职业。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需要指出的是,节日注定有期限、总是要过去,但尊师重教的热情却不应只是一阵风来去匆匆,仅是在教师节这一天被点燃和释放,而应是一年365天的激情燃烧。而这不仅需要党和国家层面持续不断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宣传,更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像尊重和感恩父母那样的固化品质和常态习惯。基于此,在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的熏陶和滋养下,才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当教师,广大教师才能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现代化人才,进而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智力支撑。
文/罗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