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幺婶 带着地气儿的社会治理策略创新

作者:杨光志
在重庆九龙坡区西彭镇,活跃着这样一支基层志愿服务队,他们24小时不打烊,村民遇到种植、养殖等方面的难题,或是有些解决不了的家长里短,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求助他们。大家亲切地称呼其中的每一个成员为“幺婶”,那部已深深印刻在每位村民脑海中的热线电话也被亲切地称为“幺婶热线”。
当这些多数为老年妇女,也包括少数乐意被叫成“幺婶”的沌朴男人,做着这些“好事”的时候,“好人好报”或许是他们乐意于此的简单理由,也许他们并不会觉得,他们将一件好事坚持做下去,其实是一种带着地气儿的社会治理策略创新。
创新体现在:首先,这其实就是群团改革方向的一种,这种志愿者组织有制度上的创新,他们的“群团干部+社工+志愿者”这种搭配,其实就应该是基层群团组织服务的“标配”。他们在社区服务中,用一种自发自治、主动而为的蓬勃力量,把“熟人社会”的活力激发出来,用精准到位而且成本极低的社会服务,在基层的细部,社会的末梢, 推动着社会的协调和治理,推动和谐融洽、互惠互利的社区氛围。他们开展的是基层服务性的、持续韧性的、预防性的公益事业,是实现社区内部互助的有效机制,可以助力推动社区服务职业化,助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解放和增加社会活力,促进社会成长,长此以往,还会改善就业。
其次,这就是妥妥的“实干树形象,实绩惠民生”,实干,体现在群众眼里,看得见摸得着,获得感满满,实绩,体现在市民口碑,他们的探索,可以推动富民惠政的实践转化,可以取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社会效应,可以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为推动社会进步,带来更多新鲜空气和创新动能,发出凝心聚力的时代强音。
再则,他们所做的,其实也是一种文明新乡风的探索,在文化层面,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他们不是“见子打子”地解难救急,不是亡羊补牢地防渗补漏,不是资助性的、显性的、弥补性地做公益,而是成为一个召之即来的组织,用更有效、更直接、更持久的方式,正应了那句老话,“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他们将“做好事”变得可持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