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名人“重庆苇子”带着新作走进巴蜀中学,和同学们分享成长经历。
作者:杨光志
她在高三那年成为网络红人,因网帖《我家没有宝马车,只有藏书数千卷》而走红,甚至还上过江苏卫视《一战到底》并引来网友热议。17日,这位满身“标签”的90后重庆女孩卢苇回到母校巴蜀中学,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新闻链接)
从网上炫书到《一战到底》,重庆90后女生苇子争议不断。一个敢于亮出旗帜写满标签的90后,奋斗得甚至有点张狂,体现着一股昂扬向上的激情,她的网络走红,是其谙熟有限的接触社会的便利渠道,而速度生长的一种借劲,于青葱岁月,就比同龄人早熟也多才,有那么多悲喜感悟,有这么多勇敢冲向表现舞台的经历,这本身就是财富。
重庆苇子,是我们乐于看到的90后中的佼佼者,相比那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贵儿女,相比那完成学业还啃老混世的不孝子(近日,重庆有媒体调查当下不孝表现之最,结论是,不孝有三,啃老为大),苇子的主动出击,秀书走红,一直不止歇地努力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带着一股活泼朝气,带着承继“诗书传家久,耕读继世长”传统教化的正能量,带着执拗地想要占有桂冠的超级自信,给我们以欣慰,在年轻没有失败面前,这股锐气难敌,应该获得正面的理直气壮的鼓励。
当然,基于电视秀场的相对浮躁,参加《一战到底》之类节目,会否有利于苇子的成长,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觉得,若苇子及其家长,能在主观上,不带着成名趁早的浮躁,能对“江郎才尽”有足够的警惕,能做好吃苦受难饱经沧桑的准备,则这过程的或热闹或冷寂,都是无所谓的。只要最终能达到的目的,是在终将逝去的青春里,不留遗憾。
做到腹中有书,并不一定非要“头悬梁锥刺股”那般苦逼,不为出名费心思,但若不小心成了名,也不妨因势利导。“百科”有你,“知道”有你,“Q吧”有你,“BBS”有你,也就不在乎添多一个“一战到底”。一百多年前,弗洛伊德从人的生命意义的角度出发,提出“快乐主义”的生命第一原则,认为人类所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摆脱自然界的束缚,获得最大限度的解放,享受快乐。现代教育走偏的理念,很大程度上让学习变成一个痛苦的被灌输过程,而苇子的勇敢亮剑,无论是一种快乐本性的下意识逆反,或是幸遇开明父母和老师长期训练结果,都是稀缺而难能可贵的。
90后,亮出你的标签,这是一种难得的态度,这也是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颠覆,这种态度,让整个人生成长充满了想象与创造的欢愉,因为敢于“亮”而充盈饱满,始终充满动人的活力,包括围观者的追捧或讥讽,都可以化成一声声咚咚敲响的战鼓,可以震撼掉人世间诸多哀情,怨情,悲情,可以因为自己的向自身能力最潜最深处发掘而持久地激动。